诽谤是什么意思?一句话说清它和普通骂人的区别!
同事在背后说你“工作不认真”“私生活混乱”,结果传得满城风雨,搞得你在公司抬不起头?或者你在朋友圈发个动态,被人截图断章取义,配上恶意解读,直接被“社死”?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算不算诽谤?诽谤到底是什么意思?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诽谤是什么意思,它不是简单的“说坏话”,而是一种可能要负法律责任的行为。
诽谤到底是什么意思?用大白话讲给你听
很多人以为“诽谤”骂人”或者“造谣”,其实不完全对。法律意义上的诽谤,指的是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注意三个关键词:
✅故意——不是无意说错,而是明知是假还故意传播;
✅捏造虚假事实——不是主观评价,而是编造根本不存在的事;
✅损害名誉——导致别人社会评价降低,比如被孤立、被辞退、被网暴等。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如果说“我觉得小王工作态度一般”,这是主观看法,不构成诽谤;
但如果说“小王偷了公司电脑还嫖娼被抓”,哪怕一句,只要你明知道是假的还到处传,那就可能构成诽谤。
诽谤和“吐槽”“差评”的界限在哪?
很多人分不清“正常批评”和“恶意诽谤”的区别,这里划重点:
- ✅你说“这餐厅服务差”——是消费者评价,属于言论自由;
- ❌你说“老板用潲水油,害死三个顾客”——无证据就是造谣,属于诽谤。
关键在于:有没有事实依据?有没有夸大其词?有没有恶意中伤?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随手一发、截图乱拼、加点情绪化标题,很容易踩到法律红线,你以为是“伸张正义”,实际上可能已经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
诽谤要承担什么后果?
别以为“说句话而已,又没动手”,法律可不这么看。
轻则赔钱道歉,重则坐牢!
- 民事责任:法院可以判你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删除内容;
- 行政责任:公安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你拘留或罚款;
- 刑事责任:如果情节严重,比如造谣导致他人抑郁、自杀、社会性死亡,可能构成诽谤罪,最高判三年!
现在是“数字社会”,一条朋友圈、一个短视频,传播速度比你想象快得多。一句话,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你被诽谤了,该怎么办?(建议参考)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造谣、被网暴、被恶意中伤,别忍气吞声,记住这几步:
- 第一时间保存证据:截图、录屏、保存链接,包括发布时间、转发量、评论内容;
- 联系平台投诉:微信、微博、抖音都有侵权投诉通道,要求删帖;
- 发律师函警告:震慑对方,阻止进一步传播;
- 报警或起诉:如果影响恶劣,直接走法律程序,追究对方责任。
沉默不是修养,是纵容,维护名誉,是你应有的权利。
附: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诽谤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情绪发泄的借口,而是法律明令禁止的侵权行为。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说话越来越容易,但责任也越来越重。
你可以表达观点,但不能捏造事实;你可以批评他人,但不能践踏尊严。
下一次你想转发一条“猛料”之前,不妨多问一句:
这消息是真的吗?我会不会正在参与一场网络暴力?
尊重他人名誉,就是保护自己未来不被冤枉。
因为今天你沉默的旁观者,明天可能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
原创声明:本文由法律观察者撰写,内容结合实务案例与法条解读,拒绝复制粘贴,只为给你真正有价值的法律科普,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