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诽谤?一句话说不清,但你得知道这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突然发现朋友圈里有人发帖,说你偷拿公司财物、私生活混乱,甚至捏造你和某个明星有不正当关系?你气得跳脚,想找对方理论,可人家轻飘飘一句:“我又没点名道姓,你对号入座干嘛?”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问一句:什么叫诽谤?到底什么时候才算违法?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什么叫诽谤,它不是简单的“说坏话”,而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违法行为。
什么叫诽谤?法律上怎么定义?
在法律语境中,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注意,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故意、捏造、散布。
举个例子:小李和同事闹矛盾,对方在公司微信群里发语音:“小李上周偷了老板的笔记本电脑,警察都来查了。”——可实际上,小李根本没拿,老板也没报警,这个行为,就构成了典型的诽谤。
重点来了:
- 你说的必须是虚假事实,不是主观评价,我觉得小李人品不行”属于主观看法,一般不构成诽谤;但如果说“小李嫖娼被抓”,哪怕你加个“听说”,只要无法证实,就可能踩雷。
- 必须是公开传播,如果你在日记里写“某某是骗子”,没给别人看,那不算;但一旦发到社交平台、工作群、论坛,哪怕只有几个人看到,也算“散布”。
- 受害人名誉实际受损,比如别人开始疏远你、公司对你降职、客户取消合作,这些都可以作为损害证据。
网络时代,诽谤更隐蔽也更危险
现在很多人觉得“发个朋友圈、微博没人看”,其实大错特错。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远超想象,一条动态可能被转发上百次,截图流传到不同群组,造成的影响是几何级增长的。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打着“监督”“曝光”的旗号,实则夹带私货。“某商家老板长期虐待员工”,配图模糊,信息不全,结果导致店铺被网暴关门,事后查证,纯属虚构,这种行为,不是正义,而是披着道德外衣的诽谤。
-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 截图、转发也可能构成共同侵权。
- 即使你“以为是真的”,但未核实就传播,依然可能担责。
被诽谤了怎么办?三步走,别慌!
固定证据
第一时间截图、录屏、保存链接,必要时做公证,微信聊天记录容易被删,越早固定越好。要求删除+澄清
通过平台投诉,或直接联系发布者,要求删除内容、公开道歉,很多纠纷在这一步就能解决。走法律程序
如果对方拒不配合,名誉损害严重,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情节严重的,比如造谣规模大、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诽谤罪,要坐牢!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无意中成为“施害者”?
- 不传未经核实的消息,哪怕是“朋友说的”“群里看到的”。
- 发文前多问一句:“我说的有证据吗?”
- 批评他人时,聚焦行为而非人格攻击,这次项目没做好”可以,但“你就是个废物”就过界了。
- 如果怀疑某人有问题,应通过正规渠道反映,而不是网上“公开处刑”。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什么叫诽谤?
它不是一句“开玩笑”,也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用虚假信息刺向他人名誉的利刃,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更应敬畏语言的力量。
你可以表达观点,但不能捏造事实;你可以批评行为,但不能践踏人格。
守住底线,既是保护别人,也是保护自己。
别让一句轻飘飘的“我以为”,变成别人一生难以抹去的伤痕。
—— 愿我们都能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发声时保有良知。
什么叫诽谤?一句话说不清,但你得知道这些!,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