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诽谤?你可能每天都遇到,却从没意识到的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在微信群里说你“背地里搞小动作”,同事在朋友圈暗示你“靠关系上位”,甚至素不相识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辱骂你“人品低劣”?那一刻,你心里是不是又气又委屈,却不知道能不能“告他”?
这些行为很可能已经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这就叫“诽谤”。
但很多人对“什么叫诽谤”仍一头雾水,以为只是“说坏话”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什么叫诽谤?它到底有多严重?又该如何维权?
什么叫诽谤?不是骂人就是诽谤,关键看“真假”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说了别人坏话,就是诽谤,错!法律上的诽谤,核心在于“捏造并传播虚假事实”。
举个例子:
如果你在公司群里说:“张三昨天偷了财务部的现金。”
——如果这是假的,且你明知道是假的还故意说,那这就是典型的诽谤。
但如果张三真的被监控拍到偷钱,你说的是事实,哪怕他听了很生气,也不构成诽谤。
法律定义很明确:
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它不等于“情绪发泄”,也不等于“批评评价”,而是用“假话”毁人清白。
诽谤的三大构成要件,缺一不可
要认定诽谤,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点: 虚假
你说的事,必须是没有发生或与事实严重不符的**,他贪污百万”“她婚内出轨”,一旦查无实据,就踩了雷。
主观故意
你明知是假的,还故意传播,如果是听信谣言、误传,可能不构成诽谤,但也要承担一定责任。公开传播,造成影响
只在日记里写“某某是小人”,不算诽谤,但一旦发到朋友圈、微博、抖音、微信群等公开或半公开平台,让第三人看到,就可能构成。
特别提醒: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阴阳怪气”“暗讽”“打马赛克发图”等方式影射他人,以为能逃避责任。
但法院在判案时,只要普通人能联想到具体对象,依然可能认定为诽谤,别以为换个马甲就安全了。
诽谤的后果有多严重?不只是道歉那么简单
你以为诽谤最多就是“道个歉”?太天真了。
民事责任
被诽谤者可以起诉,要求:- 停止侵害
- 公开赔礼道歉
- 赔偿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比如影响工作、导致抑郁等)
行政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然侮辱或诽谤他人,可处5-10日拘留+500元以下罚款。刑事责任
如果情节严重,比如造谣规模大、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可能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注意:诽谤罪一般是“告诉才处理”,也就是要被害人自己去法院起诉,但如果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比如引发网络暴力、大规模舆情),公安机关也可以主动介入。
被诽谤了怎么办?建议收藏这几点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造谣、被网暴、被恶意中伤,别慌,记住这几步:
第一时间固定证据
截图、录屏、保存聊天记录、网页链接,必要时做公证,证据越完整,胜诉几率越大。要求平台删除内容
微信、微博、抖音都有“侵权投诉”通道,及时举报,防止谣言扩散。发律师函警告
一份正式的律师函,往往能震慑对方,避免事态升级。果断提起诉讼
别怕麻烦,法律是保护你的武器,尤其是涉及工作、名誉、心理健康时,一定要维权到底。必要时报警
如果对方持续骚扰、威胁,或已造成严重后果,立即报警,寻求公权力介入。
相关法条参考(原文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什么叫诽谤?它不是简单的“说坏话”,而是用虚假信息摧毁一个人的社会评价。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句话、一张图,可能就能毁掉一个人的生活。
我们既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谣言所伤;也要时刻警醒,管住嘴,别让情绪变成伤人的刀。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证据。
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才是成年人最基本的体面。
——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转发给身边的朋友。
多一份法律常识,少一次名誉伤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