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被爆通讯录,真的合法吗?你的隐私还安全吗?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噩梦”:某天手机突然炸了,不是因为中奖,而是因为几十个未接来电、上百条短信轰炸,亲戚、朋友、同事甚至邻居都收到一条“神秘”信息:“你认识的某某某欠钱不还,赶紧提醒他还钱!”而这个“某某某”,就是你自己,更离谱的是,你根本没授权任何人去联系他们——这就是“网贷逾期爆通讯录”的真实写照。
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媒体上控诉,自己因为网贷逾期,被催收公司疯狂“爆通讯录”,所谓“爆通讯录”,就是催收方通过你手机授权的通讯录权限,或通过其他非法手段获取你的联系人信息,然后对你的亲友、同事进行电话、短信甚至社交平台的轮番轰炸,目的只有一个:用舆论压力逼你还钱。
问题是,这种做法,合法吗?
我们先来理清一个核心逻辑:你欠的是钱,不是尊严,更不是隐私权,即便你真的逾期了,哪怕金额再大,催收行为也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而“爆通讯录”恰恰踩了法律的红线。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你的通讯录里每一个联系人,都是你私人社交关系的一部分,属于典型的隐私信息,未经你明确同意,第三方擅自获取并使用这些信息进行催收,已经构成侵权。
更严重的是,很多催收手段还伴随着恐吓、侮辱、诽谤,比如发短信说“你朋友是老赖”“再不还钱就上门贴大字报”,甚至P图伪造通缉令、死亡威胁等,这些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乃至《刑法》中的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你以为只是催收?其实已经涉及刑事犯罪。
更讽刺的是,很多网贷平台在用户注册时,通过“用户协议”中的模糊条款,诱导你“同意”授权通讯录权限,但请注意:这种“同意”并不等于合法授权,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且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催收联系你本人是合理的,但扩散到你的亲友,明显超出了必要范围,属于典型的滥用权限。
很多平台在你逾期后,把你的债务“打包”卖给第三方催收公司,这些公司为了回款,往往采取极端手段,但根据《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和相关监管规定,金融机构和合作方不得采取暴力、恐吓、骚扰等方式催收,银保监会也多次发文强调,严禁“爆通讯录”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可现实是,监管虽严,执行却难,很多人选择沉默,因为觉得“自己欠钱理亏”,不敢维权,但正是这种“认怂”的心态,助长了催收的嚣张气焰。
✅ 给你的几点建议(请务必收藏):
- 第一时间冻结授权:如果你发现某款网贷App申请了通讯录权限,请立即在手机设置中关闭,并卸载该App。
- 保留证据:所有骚扰电话、短信、微信截图、录音,全部保存,这是你维权的关键。
- 正式投诉:
- 向银保监会官网或12378热线投诉涉事平台;
- 向公安机关报案,尤其是涉及恐吓、人身威胁的;
- 向工信部投诉App违规收集信息;
- 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赔偿精神损失。
- 不要羞于启齿:逾期不等于人品差,更不是任人宰割的理由。保护自己,才是最大的负责。
📚 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基于个人同意的,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骚扰无关人员,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人负债、逾期等个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网贷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合法外衣”包裹的非法催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经济困难,但社会的底线,是不能用侵犯隐私、践踏尊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你有还款的责任,但没有被羞辱的义务。
面对“爆通讯录”,沉默不是宽容,而是纵容,拿起法律武器,不仅是在保护自己,也是在为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守住底线,你的每一次维权,都在推动这个系统变得更文明、更公正。
别让逾期,变成一场人肉搜索的灾难,你的通讯录,不该是催收的“通讯录”,而是你生活的“安全区”。
网贷逾期被爆通讯录,真的合法吗?你的隐私还安全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