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但不限于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句话说清法律文书里的万能句式
你有没有在合同、协议、法律文件里经常看到这么一句话:“本条款适用于A、B、C包括但不限于”?乍一看好像懂,细一想又有点懵——“包括但不限于”这六个字,到底是严谨的法律表达,还是律师玩的文字游戏?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包括但不限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能在法律文书中“横着走”。
“包括但不限于”到底在说什么?
“包括但不限于”就是一种“举例+留白”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先列举几个典型例子,再强调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实际涵盖的范围远不止这些。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
你说:“我喜欢的水果包括苹果、香蕉、橙子,包括但不限于这些。”
这意味着——苹果、香蕉、橙子是我喜欢的,但我也可能喜欢葡萄、榴莲、火龙果……哪怕你没写出来,也照样算数。
在法律语境中,这种表达就更关键了,比如一份服务合同里写:“服务范围包括策划、设计、推广,包括但不限于。”
这就意味着,哪怕客户临时提出一个没写进合同的合理需求(比如加个短视频拍摄),只要它在“推广”这个大类下,服务方就不能轻易拒绝。
“包括但不限于”的核心价值是:既明确了典型情形,又保留了扩展解释的空间,防止对方钻“没写进去就不算”的空子。
为什么律师特别爱用这句话?
你可能会问:直接写“包括”不行吗?非得加个“但不限于”?
当然不行!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 如果只写“包括”,法律上可能被解释为“仅限于”,也就是说,没列出来的,就不算。
- 而加上“但不限于”,就等于在法律上打了个“补丁”:我举的例子是提示性的,不是排他性的。
这在合同纠纷中特别重要,曾经有个案子:公司签了一份技术开发合同,里面写“服务内容包括前端开发、后端开发”,但没写“测试”,项目结束后,客户要求修复bug,开发方却说“测试不在服务范围内”,法院最终认定,由于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或类似表述,服务范围被限定为明确列出的内容,开发方胜诉。
你看,少写两个字,可能就要多赔几十万。
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要小心?
建议使用“包括但不限于”的场景:
- 合同中的责任范围、服务内容、违约情形
- 法律条文或规章中的兜底性列举
- 任何你想表达“这些是例子,但不止这些”的地方
但也要注意:
- 不能滥用,如果列举本身就应该是封闭的(奖金发放对象为张三、李四、王五”),再加“包括但不限于”反而会引起歧义。
- 必须配合清晰的上位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前面得有个大类,像“推广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线上广告、线下路演……”——如果光写“包括但不限于苹果、香蕉”,那就没头没尾,逻辑断裂。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起草合同、公告或法律文件,强烈建议在涉及范围、责任、权利等开放性内容时,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它不是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防控工具。
记得:
- 先写一个概括性词语(如“服务内容”“适用情形”);
- 列举几个典型例子;
- 加上“包括但不限于”作为过渡;
- 保持语言简洁,避免堆砌。
这样写出来的条款,既专业又不留漏洞。
相关法条参考
虽然“包括但不限于”不是某个法条的原文,但它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其法律逻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相关原则:
《民法典》第466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民法典》第498条(格式条款解释):
“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这说明,在条款模糊时,法院会倾向于保护非起草方的利益,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可以更清晰地表明“列举非穷尽”,避免被认定为“仅限于”。
“包括但不限于是什么意思”?它不是一句套话,而是一种法律智慧的体现,它用最简洁的方式,既给了对方明确的预期,又为自己留了合理的解释空间。
在法律文书里,每一个词都可能成为日后争议的焦点。“包括但不限于”看似温和,实则锋利——它是防御漏洞的盾,也是主张权利的剑。
下次你再看到这句话,别再忽略它,它可能正悄悄地,为你守住一份合同的底线。
关键词强调:本文围绕“包括但不限于是什么意思”展开,深入解析其法律意义、使用场景与风险防范,帮助你在合同写作中更专业、更安全。好法律,从一句话开始。
包括但不限于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句话说清法律文书里的万能句式,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