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但不限于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用错了!
你有没有在合同、法律文件,甚至朋友圈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本协议所涉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乍一看好像挺正式,挺专业,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包括但不限于是什么意思”?它真的只是个装点门面的套话吗?还是背后藏着重要的法律玄机?
咱们就来好好唠一唠这个看似不起眼,实则暗藏乾坤的法律表达。
“包括但不限于”到底在说什么?
“包括但不限于”是一种法律语言中的“开放式列举”方式,它的核心作用,就是告诉你:我现在列出来的内容,只是其中一部分,不代表全部,换句话说——“我说的这些是包括在内的,但还有更多没说的,你也得认!”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
你和朋友合伙开奶茶店,签了个合同,写明:“利润分配包括但不限于饮品销售、周边商品、线上推广收入。”
这说明,饮品和周边肯定要分钱,但哪怕你们突然靠直播带货火了,这笔收入也得算进去——因为“但不限于”给未来留了口子,防止有人钻空子说“这个没写,不算!”
为什么法律人偏爱用这句话?
防止遗漏,规避风险
法律最怕“死规定”,世界千变万化,今天你想不到的收入来源,明天可能就成爆款。“包括但不限于”就像一张法律安全网,把可能发生的、未列明的情形也纳入管辖范围,避免因文字僵化导致权益受损。
扩大解释空间,增强执行力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参考合同用语的明确性和开放性,使用“包括但不限于”,等于向法官传递一个信号:双方本意是广义涵盖,而非严格限定,这样一来,即使出现新情况,也更容易被认定在约定范围内。
体现专业性和严谨性
别小看这几个字,它是法律文书“高级感”的标配,用对了,显得你懂行;用错了,可能被对方抓住漏洞反咬一口。
常见使用场景有哪些?
- 合同条款:如服务范围、责任承担、知识产权归属等
- 免责声明:如“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停电、自然灾害……”
- 权利声明:如“本公司保留对活动规则的修改权,包括但不限于时间、奖品、参与方式等”
但注意!这句话也不是万能膏药,哪儿都能贴。如果本意是“仅限于”,却用了“包括但不限于”,反而会扩大自己的义务,吃大亏!
你只想承担A、B两项责任,结果写成“责任包括但不限于A、B”,那法院可能认为C、D也该你管——一字之差,责任翻倍!
怎么用才最稳妥?
✅正确姿势:
当你的列举是示例性质,且希望涵盖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形时,果断用“包括但不限于”。
❌错误示范:
当你的范围是封闭、明确、不想扩展时,应该用“限于”“仅包括”“以下列明为准”等限定性表述。
💡小技巧:
写完一句,自己反问:“如果出现我没列的情况,我愿不愿意被包括进来?”
愿意——用“包括但不限于”;
不愿意——赶紧改口!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企业主、创业者或经常签合同的人,建议在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时,务必结合具体语境,搭配““诸如”等引导词,让列举更清晰,在关键条款后可补充一句:“未尽事项,按公平合理原则处理”,进一步增强条款的适应性。最重要的是,拿不准时,一定要找专业律师把关——别让几个字,毁了你一年的努力。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确定该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 这些法条告诉我们:法院不会死抠字眼,而是结合上下文和双方真实意图来判断,而“包括但不限于”正是帮助法院理解“意图是开放的”这一关键信号的重要语言工具。
“包括但不限于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法律套话,而是一种智慧的表达策略,它用短短七个字,为未来留白,为权益护航,用对了,是你防范风险的利器;用错了,可能变成对方的突破口。
别再把它当成装饰词了。每一个字在法律世界里,都可能重如千钧,下次你再看到或写下这句话时,记得多问一句:我到底想包进去什么?又怕漏掉什么?
懂规则,才能赢在细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