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诽谤?它离我们有多远?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因一句无心之言而被朋友误解?又或者,在网络平台上,因为一条评论、一个转发,就被他人指责“你在造谣”?这背后可能就涉及到了一个法律术语——诽谤。
什么是诽谤呢?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它不一定是面对面的争吵,也不一定出自恶意中伤,但只要造成了对他人的负面影响,并且有明确的传播行为,就有可能构成诽谤。
诽谤的核心要素
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诽谤,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点:
存在虚假的事实陈述
这是构成诽谤的前提条件,如果所说的内容属实,即使让人难堪,也不能算作诽谤,如果你说某人曾经被判刑,而这件事是真的,那就不属于诽谤。具有明确指向性
被传播的信息必须可以明确地指向特定的人或单位,比如在朋友圈里发:“某某公司老板是个老赖”,如果这个“某某公司”很容易被识别出具体对象,那就具备了指向性。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诽谤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有一定的传播范围,并导致他人社会评价降低,例如在微信群、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不实信息,被多人看到甚至转发,就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主观上存在过错(故意或过失)
如果是明知内容虚假还刻意传播,那就是典型的故意诽谤;而如果是轻信谣言、未加核实就发布,也可能构成过失诽谤,虽然责任相对较轻,但仍需承担相应后果。
网络时代,诽谤更易发生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这也意味着一句话、一张截图、一段视频都可能迅速扩散,甚至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
很多人以为自己只是“调侃一下”“开个玩笑”,结果却可能让别人背上污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婚姻家庭,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完全可以依法维权,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面对诽谤,你可以怎么做?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他人无端指责、编排、丑化,首先不要慌张,也不要以暴制暴,建议采取以下几步:
- 保存证据:截图、录屏、保留聊天记录、网页链接等;
- 联系平台:要求删除相关内容,防止进一步扩散;
- 协商沟通:有时误会可以通过对话解决;
- 寻求法律帮助:必要时可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身权益,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甚至赔偿损失。
建议参考
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针对自己的不实言论,第一时间不要冲动回应,而是冷静处理。保留证据是最关键的一步,有了证据,才能更好地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也要提醒自己在网络发言时更加谨慎,避免无意间侵犯他人权利。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
自然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也明确规定: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什么是诽谤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法律概念,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也要明白,每句话的背后,都承载着对他人的尊重与责任。
谨言慎行,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善意。 不传谣、不信谣,构建清朗网络环境,从你我做起。
什么是诽谤?它离我们有多远?,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