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诽谤?一句话说清,它不只是说坏话那么简单!
别人在朋友圈、微信群或者微博上,公开说你“人品差”“贪污受贿”“生活不检点”?你气得想反驳,却不知道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违法?咱们就来聊一个很多人都听过但未必真正懂的法律词——什么叫诽谤。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就是说别人坏话嘛?”听起来好像挺轻描淡写,但诽谤的法律定义远比“说坏话”严重得多。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注意,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故意、虚假事实、损害名誉,缺一不可。
举个例子:小李在公司群里发消息说:“老王昨天偷了前台的手机,监控都拍到了。”结果老王根本没偷,小李也没看过监控,纯属听别人瞎传就发出去了,这种情况下,小李的行为就可能构成诽谤,因为他说的是虚假信息,是未经核实的指控,而且在公开场合传播,导致老王在同事中名誉受损,甚至被孤立。
重点来了:不是所有难听的话都叫诽谤,你说“我觉得老王这人挺讨厌的”,这是主观感受,属于言论自由范畴,不构成诽谤,但如果你说“老王嫖娼被抓了”,哪怕你加一句“我听说的”,只要没有事实依据,且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就可能踩到法律红线。
更值得注意的是,诽谤不仅限于口头或文字,现在短视频、直播、弹幕、评论区,都是“重灾区”,一条带图带文的微博,一个恶意剪辑的视频,哪怕没有直接点名,但如果能让公众联想到具体的人,照样可能被认定为诽谤。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诽谤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半公开的,比如在一个500人的业主群发布不实信息,虽然不是全网公开,但传播范围广、影响恶劣,依然可能被追究责任,法院在判案时,会综合考虑传播范围、内容严重性、主观恶意程度等因素。
那如果被人诽谤了,怎么办?别慌,法律给你撑腰,你可以要求对方删除信息、公开道歉,如果造成精神伤害或经济损失,还能提起民事诉讼索赔,情节严重的,比如造谣者恶意中伤、长期网暴,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要坐牢的!
建议参考: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诽谤了,第一件事不是对骂,而是保存证据!截图、录屏、保存链接,必要时做公证,然后可以先发律师函警告,要求删帖道歉,如果对方不理,尽快向法院起诉。越早行动,越能遏制谣言扩散,同时提醒大家:在网上发言前多想一秒,“这句话有依据吗?会伤害别人吗?”——自由有边界,说话需负责。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注:需“告诉才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可追究刑事责任。
小编总结:
什么叫诽谤?它不是简单的“嘴欠”或“吐槽”,而是以虚假信息为武器,对他人社会形象进行恶意攻击的违法行为,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更应敬畏语言的力量。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伤人的刀,也可能成为自缚的网,懂法,不是为了告别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也尊重他人。清者自清,但法律才是清白最硬的后盾。
什么叫诽谤?——一句话说清,它不只是说坏话那么简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