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是什么意思?一句闲话真能惹上官司?
朋友在群里随口一句“听说他最近干了件不光彩的事”,结果当事人跳出来怒怼:“你这是诽谤!”
这时候你可能一头雾水——诽谤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随便说句话也会违法?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法律雷区的词。
“诽谤”不是骂人那么简单,它是个法律概念
很多人以为,“诽谤”就是骂人、说坏话。在法律上,诽谤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诽谤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注意三个关键词:“捏造”、“散布”、“损害名誉”,少了任何一个,可能都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诽谤。
举个例子:
小王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听说张三贪污公款,已经被公司开除了。”
可实际上,张三不仅没贪污,还在正常上班。
这条信息被几十人转发,张三的同事开始疏远他,客户也取消合作。
这时候,小王的行为就极可能构成诽谤。
但反过来,如果小王说的是:“我觉得张三做事不够坦诚,我不太信任他。”
这属于主观评价,不是捏造事实,一般不构成诽谤。
为什么“一句话”可能赔钱又坐牢?
你可能觉得:“我又不是记者,说句话能有多大影响?”
可现实是,在互联网时代,一句话的传播速度和杀伤力远超想象。
一条朋友圈、一个短视频、甚至微信群里的语音,都可能迅速发酵,造成不可逆的名誉损害。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
一旦构成诽谤,轻则要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重则可能面临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
更严重的是,如果情节恶劣,比如编造谣言造成社会恐慌、严重扰乱公共秩序,还可能触犯《刑法》第246条,构成诽谤罪,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
哪些行为容易踩雷?这些红线千万别碰!
- 道听途说就发朋友圈:听到八卦不核实就传播,哪怕你“只是转发”,也可能担责。
- 用暗示、影射的方式攻击他人:某公司高管私生活混乱”,即使没点名,但大家都知道是谁,照样可能构成诽谤。
- 在公开平台发布未经证实的负面信息:哪怕是“听说”“据说”,只要内容虚假且造成影响,就可能被追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键盘侠也可能变成被告。
被诽谤了怎么办?建议参考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他人诽谤,名誉受损,别忍气吞声,可以这样做:
- 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截图、录屏、保存聊天记录,必要时做公证。
- 要求平台删除内容:向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投诉,要求下架侵权信息。
- 发律师函警告:通过律师正式通知对方停止侵权,避免事态扩大。
- 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
- 情节严重的,可报警追究刑事责任:尤其是涉及捏造事实、大规模传播的情况。
越早行动,越能减少伤害。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明确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责任认定标准。
“诽谤是什么意思”?它不只是“说坏话”,而是法律上明确禁止的侵权行为。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毁掉一个人。
我们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名誉权,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发言有边界,自由有底线。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仅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更是守法公民的责任。
下次你想发一条“爆料”前,不妨先问自己一句:
我说的,是事实吗?我说出来,会伤害别人吗?我说了,敢负责吗?
想清楚了,再按下发送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