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签了劳动合同还是应届生
一、毕业生签了劳动合同还是应届生
毕业生签了劳动合同后是否还是应届生,需分情况来看。
若毕业生签订的是劳动合同,但该合同是在毕业当年,且在正式派遣之前签订,并且没有缴纳社保等,一般仍可视作应届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的身份状态尚未完全从学生转变为正式的职场人士,其学籍等相关信息可能还在按应届生的流程进行处理。
然而,如果签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社保,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该毕业生就不再是应届生了。缴纳社保意味着毕业生已经正式进入职场,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其身份已转变为社会在职人员,不再符合应届生的定义。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或不同政策对于应届生的界定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单位或政策可能会有更严格或宽松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为应届生。
二、签了劳动合同是否还是应届生呢
签订劳动合同后是否还是应届生,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一)毕业时间。如果是在毕业当年,即便签订了劳动合同,通常仍可算作应届生。比如大学毕业生在当年毕业前或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参加一些对应届生开放的招聘、考试等活动时,一般还是可以以应届生身份参与。因为毕业当年相关政策往往对这类群体有应届生的认定。
(二)是否缴纳社保。部分地区和单位在认定应届生身份时,会将是否缴纳社保作为重要参考。若签订劳动合同后,单位没有为其缴纳社保,在一些情况下,仍有可能被认定为应届生;但如果缴纳了社保,很多时候就不再被视为应届生了。
(三)具体政策和要求。不同的招聘单位、考试机构等对于应届生的定义和标准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单位或考试可能有自己特定的应届生认定规则,需按照其规定来确定。
三、签过劳动合同就不是应届生了吗
签过劳动合同并不一定就不是应届生。
应届生身份主要从毕业时间和就业状态两方面来界定。从毕业时间看,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档案、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若签劳动合同的时间在毕业当年,且工作单位没有落实正式的编制、档案等关系,在择业期内,仍有可能保留应届生身份。比如一些实习性质的短期劳动合同,或者灵活就业形式签订的合同。但如果签订劳动合同后,单位接收了档案、落实了编制等,毕业生已正式就业,通常就不再具备应届生身份。
总之,是否为应届生不能单纯以是否签劳动合同来判断,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以上是关于毕业生签了劳动合同还是应届生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合飞律师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