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工伤级别才有赔偿吗
不严格准确,还要考虑用人单位是否责任
是否认定工伤级别才能获得赔偿,这是一个不完全准确的说法。认定工伤级别固然是获得赔偿的前提,但赔偿的具体情况还与用人单位是否承担责任相关。
一、工伤赔偿的基本原则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赔偿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无过错;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工伤承担无过错责任。
二、认定工伤级别
工伤级别是衡量劳动者因工伤致残程度的依据,分为10个等级。级别越高,表示致残程度越严重。认定工伤级别需要经过工伤认定程序,包括:
劳动者申报工伤;
用人单位调查取证;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
三、赔偿项目
工伤赔偿项目包括:
医疗费用
工伤津贴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抚恤金
其他费用
四、用人单位责任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工伤承担无过错责任,即无论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过错,只要劳动者因工受伤,用人单位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责任:
劳动者故意犯罪或者故意自残;
劳动者醉酒、吸毒或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其他经调查认定与劳动者自身行为有重大关系的情形。
五、诉讼时效
劳动者应当在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1年内申请工伤认定。超过1年未申请的,不再认定为工伤。申请工伤认定后,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索赔。索赔时效为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3年。
认定工伤级别虽然是获得赔偿的前提,但还需要考虑用人单位是否承担责任。如果用人单位不存在过错,劳动者可以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工伤保险待遇的基础上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有法律疑问可直接在本站免费问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