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逾期未签,员工能索赔双倍工资吗?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合同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护身符”,但现实中,不少企业因疏忽或故意拖延签订书面合同,导致“劳动合同逾期未签订”的情况频发,作为员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业又会面临哪些法律风险?
逾期未签合同,法律如何界定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在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若逾期未签,将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 1个月内未签:企业需在用工30日内补签,此阶段员工无权主张赔偿。
- 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签:从第2个月起,企业需每月支付员工双倍工资,最高赔偿11个月工资。
- 超过1年未签: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企业需立即补签,并继续支付双倍工资至满1年之日。
关键点:员工需注意保留入职证明、工资发放记录等证据,避免企业否认劳动关系。
员工维权三步走
- 协商优先:与企业沟通补签合同,要求支付逾期期间的双倍工资差额。
- 申请劳动仲裁:若协商无果,可在争议发生之日起1年内向当地劳动仲裁委提交证据(如考勤记录、工牌、聊天记录等)。
- 诉讼兜底:对仲裁结果不满,可向法院起诉,需注意,双倍工资属于赔偿性质,法院可能不支持超出仲裁时效的诉求。
典型案例:2022年杭州某公司因逾期11个月未签合同,被判赔偿员工双倍工资差额8.2万元。
企业如何规避风险?
- 规范入职流程:建立合同签署台账,设定专人负责。
- 及时补签补救:发现疏漏后,立即与员工协商补签并说明原因。
- 完善人事制度:通过电子合同系统或OA流程,避免人为拖延。
建议参考:
员工若遭遇企业拖延签约,切忌消极等待!务必在入职30天后主动提出书面签约要求,并保留沟通记录,若企业仍不配合,建议在1年内启动法律程序,避免超过仲裁时效。
相关法条:
- 《劳动合同法》第10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签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1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
小编总结:
劳动合同逾期未签绝非“小事一桩”,它直接关系员工的薪资权益和企业的违法成本。对员工而言,时间就是金钱——越早行动,获得赔偿的可能性越高;合规管理才是长久经营之道,无论是哪一方,都需牢记:法律的底线不容试探,契约精神是职场共赢的基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