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情形包括什么
用人单位一般不能不支付劳动者工资,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且双方有约定等情形下,可能会按约定处理。
在正常情况下,用人单位是必须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的,这是其基本义务。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形,用人单位可能会依据相关规定或约定不支付工资或对工资进行一定的扣除。比如,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给单位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且双方在劳动合同或其他协议中有明确约定,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按照约定扣除一定比例的工资来弥补损失,但扣除后的工资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另外,如果劳动者存在欺诈、虚假行为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也可能不支付工资。还有,劳动者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期间,比如被行政拘留等,用人单位可以暂停支付工资。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情形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双方约定,并且用人单位在处理时必须遵循合法、合理的原则。否则,劳动者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应得的工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该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用工行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和法律风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