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定终止劳动合同
一、怎么判定终止劳动合同
判定终止劳动合同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合同期满
这是最常见的终止情形。当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双方没有续签意向,劳动合同即终止。
(二)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如果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开始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劳动合同终止。
(三)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
劳动者主体不存在,劳动合同自然终止。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主体资格消失,其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终止。
(五)用人单位被吊销、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失去了合法经营资格或存续的条件,劳动合同也将终止。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这是一个兜底条款,如一些特定行业根据相关规定在特定情况下劳动合同终止等。
二、怎么判定欺诈劳动合同
判定欺诈劳动合同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主体欺诈。如果一方故意提供虚假身份信息、资质证明等,例如劳动者虚构学历、工作经历,用人单位虚构经营规模或资质等,这可能构成欺诈。
二是合同条款欺诈。比如用人单位在合同中故意隐瞒工作环境的危险、劳动强度过大等真实情况,或者劳动者隐瞒自身的健康问题等影响工作的重要事项。
三是欺诈的故意。即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明知自己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并且意图通过这种虚假信息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订立劳动合同。
四是因果关系。对方因为这种欺诈行为而陷入错误判断,进而订立了劳动合同。如果对方没有因欺诈内容而影响订立合同的决策,则难以认定为欺诈劳动合同。
三、伪造劳动合同可以判刑吗
伪造劳动合同可能会被判刑。
从民事角度看,伪造劳动合同属于欺诈行为,损害了合同相对方或者其他相关方的权益,会导致民事法律关系的混乱,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
从刑事角度分析,如果伪造劳动合同是为了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且达到了一定的数额标准或者情节严重的程度,可能构成等相关犯罪。另外,如果在劳动纠纷案件中,伪造劳动合同干扰司法审判秩序,比如作为证据提交法庭被识破,可能涉嫌。不过,具体是否判刑,还需要综合考量伪造的目的、造成的危害后果、涉及的金额等多方面因素,由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来判定。
以上是关于怎么判定终止劳动合同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