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是什么?它到底跟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关系?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和朋友之间的借款要写借条?为什么结婚要登记?租房合同签了就必须履行?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其实背后都有一个法律“守护者”在默默起作用——它就是民法。
民法是什么呢?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通俗点讲,就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普通人与其他人、组织之间发生各种民事行为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律规则。
你买了一套房子,涉及到买卖合同;你在网上购物,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你继承父母的遗产,涉及继承制度……这些统统都属于民法的范畴。
民法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我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民法典共分为七编:
- 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代理、诉讼时效等基本制度。
- 物权编:明确了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内容,解决的是“谁拥有什么”的问题。
- 合同编:规定了各类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是我们交易中最常见的法律依据。
- 人格权编:首次独立成编,强调对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利的保护。
- 婚姻家庭编:规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离婚制度等,维护家庭和谐。
- 继承编:规定了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产处理等内容。
- 侵权责任编:明确当他人造成损害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构成了我国民法体系的完整框架,涵盖了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方方面面。
民法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有多紧密?
很多人觉得“法律离我很远”,但其实不然。民法几乎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举个例子:
- 你每天出门坐公交,是一种运输合同;
- 你在超市买东西,是买卖合同的体现;
- 你租的房子漏水,房东不修,你有权依法维权;
- 如果有人在网上辱骂你,你可以主张人格权保护;
- 结婚、生子、买房、继承、甚至宠物被别人打伤……都可能涉及民法。
所以说,了解民法,不是为了去告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懂得民法,才能在关键时刻说出:“我不同意!”并有理有据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建议参考:如何学习和运用民法?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不需要像法律专业人士那样深入研究,但掌握一些基础常识非常有必要。
- 关注身边的法律事件:比如媒体报道的消费纠纷、邻里矛盾、婚姻财产分割等案例,都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 多读《民法典》原文+解读文章:市面上有很多通俗易懂的普法读物,可以作为入门。
- 遇到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不要等到吃亏了才想起法律,提前防范风险更省心。
- 参与社区法律讲座或线上公益课程:现在许多平台都提供免费的法律知识普及服务。
记住一句话:法律不会主动找上门来,只有你主动去了解它,它才会为你保驾护航。
相关法条摘录(节选)
以下是与“民法是什么”密切相关的一些核心条款,供您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三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民法是什么?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隐形守护神”,是我们权利的起点,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无论是恋爱中的承诺、工作中的合同、家庭中的责任,还是面对侵权时的反击,民法都在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在这个法治社会里,不懂法不是借口,而是风险,希望你能通过这篇文章对“民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守护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尊严。
民法是什么?它到底跟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关系?,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做懂法、守法、会用法的现代公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