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得房率?90%的人都搞错了,买房前必须搞懂这个隐形指标!
看房时销售说“这套房子100平”,签合同也写着建筑面积100㎡,结果一交房,实际能用的面积却只有70㎡左右?你心里一咯噔:剩下的30㎡去哪儿了?
别急,这背后藏着一个买房人最容易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概念——什么叫得房率。
咱们就来掰开揉碎,把“得房率”这个看似专业、实则关系到你每一分钱血汗钱的指标,讲个明明白白。
什么叫得房率?一句话说清本质
得房率,就是你真正能用的面积,占整个房屋建筑面积的比例。
公式很简单:
👉得房率 = 套内建筑面积 ÷ 建筑面积 × 100%
举个例子:
你买的房子建筑面积是100㎡,套内实际可用面积是75㎡,那得房率就是75%。
剩下的25㎡去哪儿了?
——全被公摊“吃掉”了!电梯井、楼梯间、设备房、走廊、大堂……这些公共区域,虽然你住着用得不多,但每一平米都算在你头上。
得房率越高,意味着你花的钱,真正用在“自己家”的比例越大,反之,得房率低,等于你为“看不见的地方”买了单。
得房率高低,到底差在哪儿?
你可能会问:得房率差10%,能有多大影响?
我们来算笔账。
假设你买一套建筑面积100㎡的房子,单价2万/㎡,总价200万。
- A楼盘得房率75% → 实际可用75㎡
- B楼盘得房率65% → 实际可用65㎡
表面上看都是100㎡,但你实际少用了10㎡,相当于花了20万买了一堆走廊和电梯间!
更扎心的是,物业费、取暖费、未来转手的评估价,往往还是按建筑面积算的——你用得少,交得多,亏得明明白白。
不同类型住宅,得房率差别有多大?
别以为所有房子都一样,得房率其实和建筑类型密切相关:
房屋类型 | 得房率范围 | 原因说明 |
---|---|---|
多层住宅(6层以下) | 80%-90% | 无电梯,公摊小,楼梯简单 |
小高层(7-11层) | 75%-85% | 有电梯但户数少,公摊适中 |
高层住宅(12层以上) | 70%-78% | 电梯多、消防通道复杂、大堂豪华,公摊大 |
超高层/豪宅 | 65%-72% | 双电梯、空中大堂、会所等,公摊惊人 |
公寓/商住楼 | 55%-65% | 产权复杂,公摊比例更高 |
当你看到“70㎡小户型,适合年轻人”的广告时,先问一句:得房率多少?
别让“精致生活”的宣传,掩盖了“实际只有45㎡可用”的真相。
开发商怎么“玩”得房率?小心这些套路!
有些开发商很“聪明”,会在得房率上做文章:
- 宣传模糊化:只说“建筑面积”,闭口不提得房率,等你签了合同才发现“货不对板”。
- 虚报套内面积:通过设计技巧(如赠送阳台、飘窗)让你感觉“面积大”,但这些“赠送”往往不计入产权,也不提升得房率。
- 高公摊低得房:把大堂修得像五星级酒店,电梯配三部,听着高大上,实则公摊暴涨,得房率暴跌。
得房率不是越高越好,但太低一定有问题。
合理区间建议:
- 普通住宅:75%以上为佳
- 高层住宅:不低于70%
- 公寓类:超过60%就算不错
✅ 建议参考:买房前必问这3个问题!
- 这套房的得房率是多少?(要求写入合同或补充协议)
- 公摊面积具体包括哪些部分?(要求提供公摊明细图)
- 套内建筑面积是多少?(别只看建筑面积)
别不好意思问,这是你的知情权!
一个靠谱的销售,不会回避这些问题;一个透明的楼盘,敢把得房率晒出来。
📚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非AI编造)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8号)第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之前,向买受人明示《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向买受人提供实际测绘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明确规定:
公摊面积的计算必须依据建筑设计图纸,按功能区域合理分摊,不得随意扩大或虚增。
这意味着:你有权知道得房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开发商不能“黑箱操作”。
什么叫得房率?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你买房性价比的“温度计”。
同样100㎡的房子,得房率差10%,你就少了整整一间卧室的使用空间。
在房价高企的今天,每一分钱都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被“看不见的走廊”悄悄吞噬。
下次看房,别再只问“几室几厅”,第一句话就该是:得房率多少?
搞懂这个,你才算真正迈进了“聪明买房”的大门。
面积可以“看起来大”,但生活空间,只属于你真正能踩在脚下的那一平米。
别让公摊,偷走了你的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