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到底是什么?买房时90%的人都搞错了!
看房时,销售员笑眯眯地告诉你:“我们这楼盘得房率高达80%!”你一听,心里一喜:“哇,这么高?那岂不是每100㎡的房子,有80㎡都是我能用的?”可等到交房,走进屋子一量,发现实际使用面积好像没那么多……这时候你才开始怀疑:得房率,到底是个啥?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得房率”这个听起来专业、其实并不复杂的概念,掰开揉碎讲清楚。
什么是得房率?一句话说透!
得房率,就是你买的房子中,真正能“自己用”的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也很直接:
👉得房率 = 套内建筑面积 ÷ 建筑面积 × 100%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套建筑面积100㎡的房子,套内使用面积是75㎡,墙体、阳台等占了10㎡,那套内建筑面积就是85㎡(含墙体、阳台等),得房率就是85%。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问题就出在——很多人把“得房率”当成“使用率”,以为得房率高,就能多住人、多放家具,其实不然。
得房率≠使用率,别被数字忽悠了!
这里要划重点了:得房率里的“套内建筑面积”,包括了墙体、阳台甚至管道井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你能踩在脚下的“净使用面积”。
换句话说,你看到的“85%得房率”,可能真正能自由活动的空间只有70%左右。
举个生活化的比喻:
你买了一个大盒子(建筑面积),里面装了一本书(套内面积)和一堆包装泡沫(公摊+墙体),得房率高,说明书占盒子的比例大,但你不能把泡沫当书读,对吧?
高得房率≠高性价比,关键还得看实际空间布局和公摊设计是否合理。
得房率多少才算“正常”?不同类型差别大!
不同建筑类型,得房率差异非常大:
- 多层住宅(6层以下):得房率通常在85%~95%,公摊小,楼梯少,实用性强。
- 小高层(7-11层):得房率约80%~85%,有电梯但公摊相对合理。
- 高层住宅(12层以上):得房率普遍在70%~78%,因为电梯、消防通道、设备间多,公摊大。
- 公寓或LOFT:有些号称得房率超100%(比如买一层送一层),但这往往是营销话术,实际产权面积仍按测绘标准计算。
当你听到“得房率80%”时,先别激动,得看它是建在什么类型的楼上。
开发商怎么“玩”得房率?小心这些套路!
有些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会在得房率上做文章:
- 赠送面积:比如阳台半算、飘窗不计面积,变相提高“可用面积”,让你感觉“赚到了”,但要注意,这些“赠送”是否写入合同?有没有产权保障?
- 偷换概念:把“使用率”说成“得房率”,让你误以为实际空间更大。
- 公摊模糊化:不明确公示公摊构成,交房后才发现走廊特别宽、设备间占了一大块。
得房率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单独决定你买不买房。
✅ 建议参考:买房时如何理性看待得房率?
- 别只看数字,要问清构成:问清楚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各是多少,要求写入合同。
- 对比同类型楼盘:同一城市、同档次楼盘之间比较得房率,更有参考价值。
- 实地测量+看户型图:得房率再高,户型不合理(比如走廊过长、房间太小),住着也不舒服。
- 关注公摊明细:楼梯、电梯、配电房、管道井……这些都算公摊,越透明越好。
- 警惕“超高得房率”:超过90%的得房率要特别小心,可能是牺牲了公共空间或存在违规设计。
📚 相关法条参考(依据现行法律法规):
《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规定了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是得房率测算的权威依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开发商应在销售现场公示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等信息,保障购房者知情权。《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
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若合同中明确约定了面积差异处理方式,应依约执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五条
商品房预售应当向购房人明示相关面积信息,不得虚假宣传。
得房率,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差,关键在于“值不值”。
它就像成绩单上的一个分数,单独看没意义,得结合户型、公摊、楼型、价格一起分析。
买房是大事,别被一个漂亮的百分比迷了眼。真正的好房子,是住进去之后,觉得“每一平米都用得舒服”。
下次再听到销售说“我们得房率超高”,你可以微微一笑,反问一句:“那公摊都用在哪儿了?”——这一问,往往就能看出真假功夫。
懂一点法律,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清醒,少踩一个坑。
得房率到底是什么?买房时90%的人都搞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