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是什么意思?买房子前你必须弄清楚的隐藏面积!
你有没有在买房的时候,听到销售顾问说:“这套房子建筑面积是100平米,得房率80%。”然后你心里嘀咕:那剩下的20%去哪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公摊面积。
公摊到底是什么意思?
公摊,全称“公共分摊建筑面积”,是指一栋楼内为全体业主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按比例分摊到每户建筑面积中的那部分面积。
说白了,就是你买房时,虽然没直接住进电梯间、楼梯间、大堂、设备用房、走廊等地方,但这些地方是整栋楼住户共享的,所以这些面积会按一定比例分摊到每户的建筑面积中。
举个例子:你买的房子建筑面积100平米,其中80平米是实际能住的“套内面积”,另外20平米就是所谓的“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怎么计算?
公摊面积 = 建筑总面积 - 套内总面积
再具体一点,公式可以拆解为:
公摊系数 = 公共区域建筑面积 ÷ 套内总面积
每户公摊面积 = 套内面积 × 公摊系数
这个过程由开发商在设计阶段就计算好了,购房者通常只能被动接受,但了解清楚这些数据,对你的购房决策非常重要。
公摊包括哪些部分?
并不是所有公共区域都会被计入公摊,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以下是可以计入公摊的部分:
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等;
建筑物外墙结构外的保温层、装饰层;
物业管理用房(部分地方计入)。 不能计入公摊:**
地下停车场(如果产权不属于全体业主);
独立使用的地下室、警卫室;
人防工程等不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部分。
公摊高好还是低好?
很多人买房时都希望“得房率”越高越好,也就是说公摊越低越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 高层住宅由于电梯数量多、结构复杂,公摊一般在20%-25%;
- 多层住宅结构简单,公摊一般在10%-15%;
- 小高层住宅介于两者之间,大约15%-20%。
公摊过高,意味着你花了钱,却得不到实际使用的空间;
公摊过低,也可能意味着公共设施不足,影响居住舒适度。
选择合适的公摊区间,才是最明智的购房策略。
✅ 购房建议参考:
- 看清销售说的“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的区别,不要被数字迷惑;
- 要求开发商提供详细的公摊说明和图纸,避免“隐形收费”;
- 关注得房率的同时,也要看公摊区域是否实用,比如电梯是否足够、大堂是否宽敞;
- 尽量选择得房率在75%-85%之间的楼盘,兼顾实用性和舒适度;
- 遇到不合理公摊可向住建部门或消协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相关法律依据:
- 《民法典》第271条: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 《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建设部建房[1995]517号):
- 明确了公摊面积的定义、范围和计算方法;
- 规定开发商在销售商品房时,必须明示公摊面积和计算方式。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公摊是什么意思?”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你买房时花的每一分钱。
公摊面积不仅影响你的购房成本,还直接决定了你的居住体验。
买房不是只看总价和户型,更要读懂背后的“数字游戏”——公摊与得房率。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揭开“公摊”的神秘面纱,在购房路上少走弯路、少踩坑。
如果你觉得有帮助,别忘了转发给正在看房的朋友,一起理性购房!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本文关键词:公摊是什么意思 | SEO优化关键词布局
公摊是什么意思?买房子前你必须弄清楚的隐藏面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