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普法百科> 正文内容

公摊是什么?买房前你必须弄清楚的隐藏面积账

合飞律师2个月前 (05-04)普法百科3

买房子,光看建筑面积就够了吗?为什么有的房子标的是100平米,住进去却感觉不到那么大?如果你也有这些疑问,那说明你可能还没搞清楚——公摊是什么


揭开“公摊”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日常看房时,常常会听到三个术语:套内面积、建筑面积、公摊面积。

公摊是什么?买房前你必须弄清楚的隐藏面积账

  • 套内面积:就是你能真正使用的空间,包括卧室、客厅、厨房等。
  • 建筑面积:是套内面积加上公共分摊面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摊”)之和。
  • 公摊面积:指的是整栋楼中为所有业主共同使用而设置的部分,按比例分摊到每户头上的面积。

公摊其实就是你购房合同上写着的“建筑面积”中,除了你自己能用的那一部分之外,还要承担的一部分公共区域面积。

常见的公摊范围包括:

  • 楼梯间、电梯井
  • 走廊、过道
  • 配电室、设备间
  • 大堂、门厅
  • 垃圾道、消防通道等

不同楼盘,公摊差异大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差异还不小!

高层住宅的公摊率普遍在20%~30%之间,而多层住宅的公摊则相对低一些,大约在10%~15%左右,有些豪华小区甚至因为配备了更多的公共设施(如健身房、会所、游泳池等),公摊比例还会更高

举个例子:
一套建筑面积100平米的房子,如果公摊率为25%,那你实际能使用的套内面积只有75平米,而同样是100平米的房子,如果建在低密度洋房里,实际使用面积可能接近90平米。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房价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居住体验却差别很大的原因。


公摊真的合理吗?开发商会不会偷偷“加码”?

这正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公摊面积是需要由测绘单位进行测算并备案的,不能随意更改或虚报,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些开发商通过设计手法“模糊处理”公共区域,从而变相增加公摊的情况。

  • 将本应计入物业用房的空间算作“公摊”
  • 把原本可以独立使用的空间划入公共区域
  • 故意拉长走廊、放大电梯厅等

在签署购房合同时,一定要看清“建筑面积”与“套内面积”的具体数值,并核实公摊的具体构成。


给购房者的几点建议

  1. 看合同要细:别只盯着总价和单价,更要关注套内面积和公摊比例。
  2. 实地考察:亲自走一走、量一量,感受一下实际空间是否符合预期。
  3. 多方对比:不要被建筑面积迷惑,重点看使用率(套内面积 / 建筑面积 × 100%)。
  4. 保留证据:如有虚假宣传嫌疑,及时录音、拍照、保存资料,必要时可依法维权。

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以下是与公摊面积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供你了解:

  • 《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原国家建设部发布)
    明确规定了公摊面积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分摊原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 《民法典》第二百七十三条
    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为公摊提供了法律基础。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九条
    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开发商有义务如实告知房屋的真实情况,包括公摊面积。


“公摊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你的切身利益。在买房这件人生大事上,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公摊不仅影响你的居住体验,更直接影响你的购房成本。

记住一句话:“建筑面积只是纸面上的数据,真正值得你关注的是你能用多少。”

下次再有人跟你谈“100平米”的时候,不妨问一句:“套内多少?公摊多少?”这才是真正的精明购房者该做的事。

公摊是什么?买房前你必须弄清楚的隐藏面积账,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811793.html

公摊是什么?买房前你必须弄清楚的隐藏面积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