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到底是个啥?买房时90%的人都搞错了!
看房时,销售信誓旦旦地说“我们这得房率高达80%”,听起来特别划算,结果交房后却发现,实际能用的面积好像没那么多?这时候你是不是在心里嘀咕:什么叫得房率?它到底怎么算的?跟我的居住体验有啥关系?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把“得房率”这个听起来专业、其实并不难懂的词,掰开揉碎讲清楚。
什么叫得房率?通俗点说就是“你花的钱,有多少真正用在了屋子里”
得房率,就是套内建筑面积占房屋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公式是这样的:
得房率 = 套内建筑面积 ÷ 建筑面积 × 100%
听起来有点术语堆砌?咱们用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你买了一套建筑面积100㎡的房子,开发商告诉你得房率是75%,那意味着你真正能自己用的面积(也就是套内面积)是75㎡,剩下的25㎡去哪儿了?它们被摊到了公摊面积里,比如楼道、电梯井、配电房、管道井、楼梯间这些大家共用的地方。
得房率越高,你花同样的钱,实际能住的面积就越大;得房率越低,就意味着你为“看不见的地方”付了更多钱。
得房率高就一定好吗?别被数字骗了!
很多人一听“得房率80%”,立马觉得超值,恨不得当场签合同,但这里有个大坑:得房率不是越高越好,关键要看“高”得合不合理。
举个例子:
- 一栋老式多层住宅,没电梯,公摊少,得房率轻松做到80%以上,住起来宽敞实在。
- 而一栋高端公寓,带双电梯、大堂挑高、空中花园、设备层齐全,公摊自然多,得房率可能只有65%甚至更低。
这时候你不能只看数字。得房率低,可能是因为公共设施更完善、居住体验更舒适;而得房率高,也可能是牺牲了公共空间换来的“虚假实惠”。
更关键的是,有些开发商为了“美化”得房率,会把阳台、飘窗、设备平台这些原本半赠送甚至全赠送的面积算进“有效使用面积”里,误导购房者。得房率只算“套内建筑面积”,不包括赠送部分!
不同建筑类型,得房率有“潜规则”
不同类型的住宅,得房率大致有个参考范围:
- 多层住宅(6层以下,无电梯):75%~85%
- 小高层(7-11层,带电梯):70%~78%
- 高层住宅(12层以上):65%~75%
- LOFT或公寓类产品:50%~60%(公摊大,层高低,得房率普遍偏低)
如果你看到一栋30层的高层住宅,宣传得房率80%,那就要警惕了——要么数据造假,要么公摊设计极不合理,后期可能影响居住品质。
得房率影响的不只是面积,还有你的“钱袋子”
你以为得房率只是个数字?错!它直接影响你的:
- 购房成本:得房率低,等于你为公摊多付了钱。
- 物业费支出:物业费通常按建筑面积收取,公摊越大,每月多交的钱越多。
- 取暖费、装修成本:很多费用按建筑面积计算,得房率低,隐形成本就高。
说白了,得房率就是你“实际居住性价比”的核心指标之一。
✅ 建议参考:买房时如何判断得房率是否合理?
- 别只听销售说,一定要看《商品房买卖合同》里的“建筑面积”和“套内建筑面积”两个数据,自己动手算一算得房率。
- 对比同区域、同类型楼盘,如果明显高出平均水平,要问清原因。
- 关注公摊构成:要求开发商提供公摊明细,看看电梯数量、大堂面积、设备间是否合理。
- 结合户型和公共设施综合判断:得房率低但电梯多、楼道宽、绿化好,也可能是值得的选择。
📚 相关法条参考(真实有效,依据现行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条:
商品房预售应当向购房人明示所售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等内容。《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规定了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得房率计算的权威依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订立合同前,向买受人明示《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并说明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和分摊面积的构成。
什么叫得房率?它不是营销话术,而是你买房时必须搞懂的“性价比密码”。
它决定了你花的每一分钱,有多少真正变成了你家的地板、墙壁和阳光。
高得房率≠划算,低得房率≠坑人,关键是要结合建筑类型、公摊构成、居住体验综合判断。
下次看房,别再被“80%得房率”冲昏头脑,拿出计算器,问清细节,做一名清醒的购房者。
房子不只是面积,更是生活,而得房率,是你通往理想生活的第一道门槛。
得房率到底是个啥?买房时90%的人都搞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