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到底是啥?为什么买房时它比面积还重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房时销售信誓旦旦地说:“这户型100平,三室两厅,超值!”可等你真正拿到钥匙、走进家门,却发现实际能用的空间连80平都不到?家具一摆,走道都显得局促,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剩下的20平去哪儿了?
答案,就藏在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关键词里——什么是得房率。
得房率 = 套内建筑面积 ÷ 建筑面积 × 100%,听起来像数学题?其实它直接关系到你花的每一分钱,到底买到了多少“真正属于你”的空间。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套建筑面积100㎡的房子,如果得房率是75%,那真正能住人的套内面积只有75㎡,剩下的25㎡是公摊面积——包括电梯井、楼梯间、设备房、公共走廊,甚至还有墙体分摊的部分。换句话说,你花了100㎡的钱,只住进了75㎡的家。
是不是有点心塞?
但问题来了,不同类型的楼盘,得房率差别可不小。
- 高层住宅(30层以上):得房率普遍在70%~78%之间,楼层高、电梯多、消防通道复杂,公摊自然大。
- 小高层(11~18层):得房率通常在80%左右,相对平衡。
- 多层住宅(6层以下,无电梯):得房率能高达85%~90%,公摊少,实打实用空间多。
- 公寓或LOFT产品:有些打着“低总价”旗号,得房率可能低至50%~60%,看似便宜,实则“偷面积”严重。
别只看建筑面积,得房率才是衡量“性价比”的隐形标尺。
更关键的是,很多开发商在宣传时只强调“建筑面积大”“赠送面积多”,却对得房率避而不谈,有的甚至把“高赠送”当作卖点,比如送阳台、送飘窗,但这些所谓的“赠送”本身就不计入产权面积,实际得房率依然偏低。
真正聪明的购房者,会拿着户型图和公摊说明一条条核对:电梯几部?走廊多宽?设备间占几平?有没有暗藏的“公摊陷阱”?毕竟,你买的不是图纸,而是未来十年甚至三十年的生活空间。
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意识到:得房率低,不仅意味着住得挤,还可能影响未来转手和租金回报,买家一算,实际使用面积少,单价一摊就显得贵了,房子自然难卖。
建议参考:
买房前,务必向开发商索要《房屋测绘报告》或《公摊面积明细表》,明确标注各部分公摊构成,对比同区域、同类型楼盘的得房率,别被“赠送面积”冲昏头脑。优先选择得房率在80%以上的小高层或多层住宅,兼顾舒适度与性价比,如果是投资型购房,更要算清“实际使用单价”——即总价除以套内面积,这才是真正的成本。
相关法条参考: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8号)第十八条明确规定:
“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按建筑面积计价的,应当在合同中注明建筑面积和套内建筑面积。”
《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对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分摊原则有详细规定,要求公摊必须“合理、可追溯、公开透明”。
这意味着,开发商有义务向购房者清晰披露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及公摊构成,隐瞒或虚报属于违规行为。
小编总结:
得房率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你未来生活的“空间自由度”,它决定了你家能不能摆下一张大餐桌,孩子有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甚至影响你每天回家的心情。买房不能只看总价和面积,得房率才是隐藏的“价值密码”,下次看房,别忘了问一句:“这套房的得房率是多少?”这一问,可能就帮你省下十几万的“空间溢价”。住得舒服,才是最大的不动产。
得房率到底是啥?为什么买房时它比面积还重要?,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