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月平均工资怎么算
在劳动领域,月平均的计算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劳动者的许多权益,比如经济补偿、等等。相信您也一定很想弄清楚这个关键的数值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吧!
一、月平均工资的计算
根据《劳动》的相关规定,月平均工资是指劳动者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计算方式是将这十二个月的应得工资相加,然后除以十二。这里的应得工资包括、、、津贴和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地以实发工资计算依据,因为实发工资可能扣除了一些费用,比如个人所得税、个人缴纳部分等。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名劳动者在过去的十二个月中,每个月的工资分别为 5000 元、5500 元、6000 元、5800 元、6200 元、5600 元、5900 元、6100 元、5700 元、6000 元、5800 元、6300 元。那么他的月平均工资计算如下:
(5000 + 5500 + 6000 + 5800 + 6200 + 5600 + 5900 + 6100 + 5700 + 6000 + 5800 + 6300)÷ 12 = 5875 元。
二、影响劳动合同法月平均工资的因素
1. 绩效奖金:有些企业会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发放绩效奖金。这部分奖金如果是、稳定发放的,应当计入月平均工资的计算范畴。但如果是、一次性的奖励,可能不被纳入计算。
2. 加班工资:加班工资是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外付出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在计算月平均工资时,加班工资必须计算在内。然而,如果加班情况不稳定,或者存在加班未按规定支付报酬的情况,就会对月平均工资的计算产生影响。
三、劳动合同法月平均工资计算的常见误区
1. 只计算基本工资:一些用人单位在计算月平均工资时,只计算劳动者的基本工资,而忽略了其他应得的工资项目,如奖金、津贴等。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2. 未计入金:如果年终奖金是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且按照一定规律发放,那么在计算月平均工资时,应当将其分摊到相应的月份中。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您对劳动合同法月平均工资的计算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劳动法律法规较为复杂,实际情况也多种多样。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