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
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下是对上述几种情况的详细解释: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这是为了确保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防止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可能患有职业病的情况下随意解除合同,逃避责任。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对于因工作原因导致身体受到伤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得轻易解除合同。如果劳动者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给予相应的和待遇。
3.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劳动者在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期间,需要时间进行治疗和恢复,用人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医疗期。在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治疗权利。
4.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这是对女职工特殊生理时期的保护,用人单位不得在此期间解除劳动合同,以确保女职工的生育权益和身体健康。
5.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对于在单位工作时间较长,且接近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稳定性和保障,不得随意解除合同。
6.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法律、行政法规还可能规定了其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总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况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规定解除合同,劳动者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四十二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