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公约第18条到底说了啥?逾期会被爆通讯录吗?
"昨天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我网贷逾期,对方说要联系我通讯录里的亲友,这合法吗?"这是近期咨询量激增的问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纠纷增多,《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公约》第18条成为保护债务人的关键屏障,今天我们就来深挖这条"神秘"法规背后的真实效力。
催收公约第18条的"三大禁区"
根据公约第18条明确规定,催收机构不得采用恐吓、侮辱、诽谤等方式进行催收,更严禁向债务人亲友以外的第三方泄露债务信息,这意味着:
- 禁止"爆通讯录":催收方只能联系债务人预留的紧急联系人,不能随意拨打通讯录其他号码
- 限制催收时段:夜间22:00至次日8:00禁止电话催收
- 禁用虚拟号码:必须使用可追溯的真实号码进行沟通
某法院近期审理的案件中,某网贷平台因使用AI机器人对债务人同事群发催收短信,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这印证了公约第18条的可执行性正在加强。
债务人如何守住"法律盾牌"
当遭遇违规催收时:
- 全程录音取证:包括来电记录、短信截图等
- 要求出示资质:根据第18条实施细则,催收方必须主动出示委托证明
- 多渠道投诉:可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官网提交投诉工单
建议参考处理流程:
- 首次接到催收电话时明确告知:"根据催收公约第18条,我要求通过合法渠道沟通"
- 遭遇威胁时立即回应:"您刚才的言论已涉嫌违反公约第18条,我将依法维权"
- 保留证据后向银保监会12378热线实名举报
相关法条延伸: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威胁他人人身安全可处5-10日拘留
互联网金融不是法外之地,公约第18条犹如悬在违规催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债务人既要正视履约责任,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人格尊严,面对暴力催收时的忍气吞声,既纵容了违法行为,也可能错失主张减免的良机,当合法权益受损时,请勇敢举起第18条这把"法律保护伞"。
(数据补充:据互金协会统计,2023年涉及第18条的投诉量同比下降37%,但夜间违规催收占比仍达21%,维权之路任重道远)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公约第18条到底说了啥?逾期会被爆通讯录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