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到底包括哪些?断缴一个月后果有多严重?
很多人入职时都听过“五险一金”,但被问到“五险具体指哪五种保险”时,不少人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更有人觉得“反正单位会交”,从未仔细了解过这些保险的作用。五险不仅是劳动者的法定权益,更是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安全网”,今天我们就从法律和实务角度,拆解五险的核心内容。
一、五险的“真面目”:这五种保险缺一不可
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缴纳(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仅单位缴费)。
1、养老保险:累计缴满15年,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缴费年限越长、基数越高,未来待遇越优厚(《社会保险法》第16条)。
2、医疗保险:覆盖门诊、住院等医疗费用报销,断缴次月起将无法享受医保待遇(第23条)。
3、失业保险:非本人意愿失业时,可申领最长24个月的失业金,需满足缴费满1年的条件(第45条)。
4、工伤保险:工作中受伤或患职业病,可申请医疗费报销、伤残津贴等,无需个人缴费(第33条)。
5、生育保险:覆盖产检、分娩费用及生育津贴,男性职工配偶未就业也可享受部分待遇(第54条)。
关键点:五险中养老和医保需长期累积,而失业、工伤、生育险则与特定风险挂钩,断缴可能导致关键时刻“用不上”。
二、断缴一个月,可能触发三大“连锁反应”
很多人误以为“断缴后补上就行”,但法律实务中常有纠纷因此产生:
医保报销直接中断:例如张某因公司漏缴医保,次月手术费6万元全部自费,事后补缴也无法追溯报销。
生育津贴“归零”:多地要求生育前连续缴满9-12个月生育险,王某离职后怀孕,因断缴3个月损失4万元津贴。
养老金账户缩水:养老保险按累计年限计算,但个人账户金额直接影响未来养老金数额,断缴=少存钱。
法律提醒:《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13条明确,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费,将加收滞纳金;劳动者可向社保局投诉(电话12333),要求补缴并赔偿损失。
三、律师建议:守住你的“五险红线”
1、入职必签劳动合同:口头承诺无效,合同中需明确社保缴纳基数与时间(《劳动合同法》第17条)。
2、定期查询缴费记录:通过“支付宝-市民中心”或当地社保官网,核对单位是否按实际工资基数缴纳。
3、离职空窗期不断缴:可与原单位协商代缴,或通过灵活就业身份参保(仅养老+医疗)。
**相关法条索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
- 《实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第六条(补缴规则)
-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工伤认定情形)
五险不是“看不见的福利”,而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生存保障。从入职第一天起,就要像核对工资一样核对社保缴费,别等到生病、失业、退休时才发现“账户空空”,无论是企业主还是打工人,了解五险规则,既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人生的负责。
五险到底包括哪些?断缴一个月后果有多严重?,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