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后的赔付是公司还是社保赔?责任到底怎么分?
职场人最怕遇到工伤事故,但一旦发生伤残,赔偿问题就成了焦点,很多人拿到伤残鉴定结果后,第一反应是问:"这笔钱该找公司要,还是社保来承担?"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法律责任的精准划分,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拆解这个"赔偿迷局"。
一、**法律框架下的赔偿逻辑链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社保赔偿是工伤赔付的第一顺位。
1、员工所在单位已缴纳工伤保险的:
社保基金承担: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1-4级)、工伤医疗费
用人单位承担:停工留薪期工资、5-6级伤残津贴差额、解除劳动合同时的一次性就业补助金
2、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的:
所有法定赔偿项目均由用人单位全额承担
- 包括本应由社保支付的伤残补助金、医疗费用等
关键点:社保是否缴纳直接决定责任主体,但用人单位始终对劳动者的工伤权益负最终保障责任。
二、**实操中的三大典型场景
场景1:小王在工厂操作机器致残(公司已缴社保)
> 鉴定为8级伤残后,社保支付7个月工资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公司需支付4个月工资的一次性就业补助金
场景2:外卖骑手小李交通事故致残(平台未缴社保)
> 平台需全额承担9级伤残对应的9个月工资补助金+就业补助金,总额约12万元
场景3:建筑工人老张超龄工作受伤
> 虽不能认定工伤,但可通过《民法典》主张人身损害赔偿,由雇主担责
三、**给劳动者的维权指南
1、黄金72小时:立即要求单位申报工伤认定,超1年将丧失认定资格
2、证据铁三角:保留诊断证明、劳动合同、事故现场照片/视频
3、赔偿计算表:
伤残等级 | 社保补助金(月工资) | 公司补助金(月工资) | |
1-4级 | 27-21个月 | 按月支付津贴 | |
5-6级 | 18-16个月 | 差额津贴+就业补助 | |
7-10级 | 13-7个月 | 就业补助金 |
法条依据
1、《工伤保险条例》第35-37条:明确分级赔偿标准
2、《社会保险法》第41条:单位未参保的赔偿追责机制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的规定》第3条:多重劳动关系认定规则
赔偿责任的划分核心在于社保缴纳状态,但用人单位永远是工伤赔偿的"最后守门人",劳动者要特别注意:
- 入职30日内必须要求单位参保
- 伤残鉴定建议选择人社部门指定机构
- 对赔偿协议要请专业律师审核条款
- 注意仲裁时效1年的法律红线
无论是企业主还是劳动者,都要明白:工伤保险不仅是法律强制,更是风险防火墙,对企业而言,每年几千元的保费可能避免数十万的赔偿风险;这是保障生存权的最后防线,当伤残的不幸降临时,懂法用法才是最好的盔甲。
伤残鉴定后的赔付是公司还是社保赔?责任到底怎么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