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读,公司拖欠工资超过这个期限就违法了!
一、民法典和劳动法如何规定工资支付时间?
根据《民法典》合同编以及《劳动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必须按书面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工资,若未明确约定,则需遵循《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7条: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也就是说,超过30天未发工资即构成拖欠,员工有权依法维权。
二、拖欠工资多久算违法?关键时间点要记牢
1、常规情况:按月发薪的企业,超过1个月未支付工资即违法;
2、特殊情况:如遇法定节假日或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最长延迟不得超过30天,且需提前与员工协商;
3、恶意拖欠:若公司以转移财产、注销账户等方式逃避支付,无论拖欠多久均涉嫌违法,甚至可能触犯《刑法》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三、员工遭遇拖欠工资,分4步高效维权
第1步:收集证据
保留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公司拖欠工资的通知或聊天记录等,证明劳动关系和欠薪事实。
第2步:内部协商
优先与公司负责人或HR沟通,要求书面承诺支付时间,若协商无果,进入下一步。
第3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拨打12333或登录当地人社局网站提交投诉,劳动部门会责令公司限期支付。
第4步:申请劳动仲裁
若投诉后仍未解决,可在1年内向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仲裁委提交申请,要求支付工资及赔偿金(通常为工资的25%-100%)。
四、公司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有多严重?
民事赔偿:需补发工资并支付赔偿金;
行政处罚:劳动部门可对公司罚款(5000元-2万元);
刑事责任:恶意欠薪可能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法》第276条之一)。
五、律师建议:企业和员工该怎么做?
给企业的忠告:
- 按时发工资是法定义务,资金困难时需提前与员工协商延期方案;
- 若因经营问题需裁员或降薪,必须按《劳动合同法》支付经济补偿。
给员工的提醒:
- 遭遇欠薪切勿拖过1年仲裁时效;
- 保留证据是关键,口头承诺尽量转为文字记录;
- 涉及群体欠薪(10人以上),可集体申请仲裁降低成本。
工资是劳动者的生存基础,民法典、劳动法均明确保护这一权利,企业若超过30天未支付工资,员工应立即采取法律行动。早一步维权,多一分保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