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到诽谤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遭到诽谤时,可通过收集证据、与侵权人协商、向相关部门投诉、申请仲裁(若有仲裁协议)、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等方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1.收集证据:证据是维权的关键。要尽可能收集能证明诽谤行为存在的证据,比如诽谤言论的截图、视频、音频资料,证人证言等。这些证据需能清晰反映诽谤的内容、传播范围、实施主体等关键信息。例如,在网络平台上遭人诽谤,要及时对相关网页进行截图保存,必要时可进行公证,以增强证据的证明力。

2.与侵权人协商:在掌握一定证据后,可以尝试与侵权人直接沟通,要求其停止诽谤行为,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通过和平协商解决问题,既能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又能节省时间和精力。若侵权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积极解决,问题可能会得到较为**的解决。
3.向相关部门投诉:如果与侵权人协商无果,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若诽谤发生在网络平台,可向平台的客服部门投诉,要求平台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对于一些涉及公共利益或违反行业规定的诽谤行为,还可向行业主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进行投诉,请求其依法处理。
4.申请仲裁(若有仲裁协议):如果双方之间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可依据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具有高效、保密等特点,能够快速解决纠纷。但需注意,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5.提起民事诉讼:当上述方法都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损失等民事责任。在诉讼过程中,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举证、质证等活动,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刑事自诉:如果诽谤行为情节严重,达到了刑事犯罪的标准,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根据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