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到底是什么?买房人必须搞懂的隐形成本!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房时,销售说“这套房89平,三室两厅,性价比超高”,结果一签合同,建筑面积写着89㎡,但套内面积却只有60多平?剩下的二十多平去哪儿了?答案就是:公摊面积。
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其实它和我们每个人买房息息相关,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公摊面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让无数购房者又爱又恨?它到底合不合理?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公摊面积,到底“摊”了什么?
公摊面积是指整栋楼的公共区域,由所有业主共同分摊的那部分建筑面积,它不归你个人使用,但你在买房时,却要为它掏钱。
哪些地方算公摊?主要包括:
- 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设备间
- 公共门厅、过道、值班警卫室
- 共用墙体(比如两户之间的隔墙,一半算公摊)
- 部分物业用房、消防通道等
举个例子:一栋30层的住宅楼,每层都有电梯前室、楼梯、走廊,这些地方谁都能用,但没人独占,于是开发商就把这些“大家共用”的面积,按比例分摊到每一户的建筑面积里。
你买的“建筑面积” = 套内面积 + 公摊面积。
重点来了:你花的是真金白银,但公摊部分你根本住不进去!
公摊面积,到底是“合理分摊”还是“隐形宰客”?
很多人愤怒的点就在这儿:我买的是房子,不是走廊和电梯间!
更离谱的是,不同楼盘的公摊系数差异巨大,有的多层住宅公摊才10%左右,而一些高层豪宅或设计复杂的楼盘,公摊能高达30%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你买100㎡的房子,可能实际能用的只有70㎡,剩下的30㎡,你每天看着电梯间走过,却连放个鞋柜都不行。
更让人头疼的是,公摊面积的计算规则并不完全透明,虽然有国家标准(如《房产测量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开发商有不小的“操作空间”。
- 把本不该计入公摊的物业办公室算进去
- 加大电梯前室面积,变相提高公摊
- 同一户型在不同楼栋公摊不同,缺乏统一标准
这就导致了“买房像开盲盒”——你以为买的是实用空间,结果一半钱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有没有可能取消公摊?国外是怎么做的?
国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还在广泛使用“公摊面积”计价的国家之一。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按“套内面积”或“使用面积”来销售房产的。
- 日本:按专有面积(类似套内)计价
- 美国:按实际使用面积标注
- 香港:曾长期使用公摊(他们叫“实用率”),近年来也在推动改革
反观内地,虽然民间呼声很高,但全面取消公摊仍面临阻力,毕竟,一旦改按套内面积计价,房价数字会瞬间“翻倍”——原本2万/㎡的房价,若只算套内,可能变成2.8万/㎡,容易引发市场震荡。
但趋势已经在变,近年来,重庆、长沙等地已试点“按套内面积计价”,住建部也在推动房产交易透明化改革。“告别公摊”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给购房者的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看房,以下几点一定要牢记:
- 别只看建筑面积!一定要问清套内面积和公摊面积各是多少,计算公摊率(公摊/建筑面积)是否合理,一般高层住宅公摊率在15%-25%较正常。
- 要求开发商提供公摊明细,合法的楼盘应有《房屋面积测绘报告》,里面会详细列出公摊构成。
- 对比不同楼盘时,优先比较套内单价,比如A楼盘100㎡,公摊30㎡,总价300万;B楼盘90㎡,公摊15㎡,总价280万,表面看A便宜,但实际使用面积单价A是4.3万/㎡,B是3.7万/㎡——B更划算!
- 合同中明确标注公摊信息,避免交房后“面积缩水”或“公摊暴增”的纠纷。
你买的不是数字,而是生活空间,多一分公摊,就少一分自由。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四十条:商品房预售,应当向购房者明示所售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等内容。《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规定了公摊面积的计算原则和范围,如哪些区域可计入公摊,如何按比例分摊等。《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88号)
第十八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订立合同前,向买受人明示《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如实向买受人说明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等情况。
公摊面积什么意思?它不是陷阱,但可能被滥用,作为购房者,我们无法立刻改变制度,但可以提升认知,学会用“套内面积”这把尺子去衡量真正的性价比。别让看不见的走廊,吃掉你本该拥有的生活空间。
随着房产市场日益透明,我们有理由相信,“所见即所得”的购房方式终将到来,在那一天来临之前,请擦亮眼睛,为自己争取每一平米的尊严。
买房不易,懂规则的人,才不会被规则收割。
公摊面积到底是什么?买房人必须搞懂的隐形成本!,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