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内面积是什么意思?买房时搞不清它,小心多花冤枉钱!
看房时,销售说得头头是道,“这套房子90平,南北通透,性价比超高!”可等到签合同、交房时,却发现实际能用的空间好像没那么大?甚至有些角落根本没法用?这时候,你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概念——套内面积是什么意思?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让无数购房者一头雾水的词。
套内面积到底是什么?
套内面积,就是你真正能“踩在脚下”的那部分空间,它不包括公共区域,比如楼道、电梯井、配电房这些大家共用的地方,它只算你家“私有领地”内的实打实面积。
套内面积 = 套内使用面积 + 套内墙体面积 + 阳台建筑面积。
- 套内使用面积:你能自由活动的区域,比如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这些能放家具、走动的地方。
- 套内墙体面积:你自己家的墙,包括隔断墙、承重墙,只要是围成你这套房的墙,都算进去,注意,和邻居共用的墙只算一半哦。
- 阳台建筑面积:封闭式阳台按全面积计算,未封闭的按一半算(具体看地方政策)。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套标称“建筑面积100㎡”的房子,但套内面积可能只有75㎡左右,剩下的25㎡,就是所谓的“公摊面积”——楼梯、电梯、大堂这些公共部分,由整栋楼的业主共同分摊。
当你问“套内面积是什么意思”时,其实是在问:我花了钱,到底能拥有多少真正属于我的空间?
为什么套内面积比建筑面积更重要?
很多人只看“建筑面积”,觉得数字大就划算,但这是个误区。建筑面积包含公摊,而公摊比例在不同楼盘、不同城市差异巨大,有的老小区公摊高达30%,而一些新盘可能只有15%,这意味着,同样是100㎡的建筑面积,一个套内可能70㎡,另一个却有85㎡——差了15㎡,相当于多出一个次卧!
更关键的是,物业费、取暖费、装修成本,甚至未来卖房时的单价,都是按建筑面积计算的,但你实际享受的空间,却只和套内面积有关。所以说,套内面积才是衡量居住舒适度的核心指标。
如何查清自己的套内面积?
- 看购房合同:正规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会明确列出“建筑面积”和“套内建筑面积”两项。
- 要求开发商提供面积测算报告:这是由专业测绘机构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
- 交房时实地测量:如果发现合同标注的套内面积与实际严重不符,可申请第三方测绘,并依据误差比例主张退差价或赔偿。
特别提醒:有些开发商会用“得房率”来忽悠人,得房率 = 套内面积 ÷ 建筑面积,高层住宅得房率在75%-80%算正常,超过85%要警惕是否偷工减料或虚报。
✅ 建议参考:
买房前,别只听销售吹“面积大”,一定要问清套内面积是多少,得房率有没有写进合同,建议优先选择套内面积清晰、公摊合理、得房率透明的楼盘,如果开发商遮遮掩掩,拒绝提供详细面积构成,那就要多留个心眼了——信息不透明的房子,背后往往藏着坑。
📚 相关法条参考: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载明合同约定面积与产权登记面积发生误差的处理方式。”《房产测量规范》(GB/T 17986.1-2000):
明确规定了套内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使用面积、墙体面积、阳台面积的具体测算标准。《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九条:
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面积误差超过合同约定范围,买受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或赔偿损失。
“套内面积是什么意思”?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你未来生活的“真实空间感”,它决定了你家能不能放下那张大餐桌,孩子有没有地方跑跳,阳台能不能改造成小花园,买房是大事,别被“建筑面积”迷惑了双眼。真正该关注的,是你能实实在在用起来的那一平米,搞懂套内面积,才能避开套路,买得明白,住得舒心。
下次看房,记得第一句就问:“这套房的套内面积是多少?”——这一问,可能就帮你省下十几万。
套内面积是什么意思?买房时搞不清它,小心多花冤枉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