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继承?你真的了解这份身后事的法律深意吗?
你有没有想过,当亲人离世后,他们的房子、存款、甚至那辆开了十年的旧车,到底该归谁?“什么是继承?”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法律课本里的术语,可它其实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咱们不讲冷冰冰的法条堆砌,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带你真正看懂“继承”背后的温度与规则。
继承,就是一个人去世后,他的合法财产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过程,这个人,我们叫他“被继承人”;而接收财产的人,继承人”,听起来是不是挺直接?但别急,真正的麻烦往往藏在细节里。
举个例子:老张突然因病去世,没留下遗嘱,他有一套房子、20万存款,还有个儿子、一个女儿,妻子早已过世,这时候,房子归谁?钱怎么分?如果老张的父母还健在呢?会不会也有份?继承,从来不是“谁是孩子谁拿钱”那么简单。
这里就涉及到两种继承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法定继承,就是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来分财产,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也就是说,在老张这个例子里,他的儿子、女儿,还有健在的父母,都是第一顺位,原则上平均分配,第二顺序才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才轮到他们。
而遗嘱继承,则是被继承人生前通过合法遗嘱明确指定由谁来继承,比如老张生前写下遗嘱,说房子给儿子,存款给女儿,那就得按遗嘱来办——遗嘱的效力高于法定继承,但前提是,这份遗嘱必须合法有效:要书面形式、有签名、注明日期,最好还有见证人,否则很容易被认定无效。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继承的只是钱和房子吗?当然不是,继承的范围很广,包括动产(如存款、车辆、首饰)、不动产(如房产)、债权,甚至网络账号、虚拟财产,只要属于被继承人的合法财产,原则上都可以继承。
但也有例外——有些东西是不能继承的,比如人身权利、抚恤金、死亡赔偿金,这些是专属于特定身份的补偿,不属于遗产范畴,再比如,如果被继承人生前欠了一屁股债,继承人也不是“只拿好处不担责”。继承人在接受遗产的同时,也需在遗产范围内清偿债务,这就是常说的“限定继承”原则。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继承权可以放弃,但必须在遗产处理前明确表示,如果你不想卷入家庭纷争,可以选择书面放弃继承,但一旦签字分了钱,再想反悔,法院通常不支持。
建议参考:
如果你正在面对继承问题,尤其是家庭成员较多、财产复杂的情况,强烈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律师,一份合法有效的遗嘱,能极大减少日后的家庭矛盾;而清晰的继承规划,不仅是对财产的安排,更是对家人的一份责任与爱。别等到人走了才开始翻法律书——未雨绸缪,才是真正的智慧。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
-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
小编总结:
“什么是继承?”它不只是法律术语,更是每个家庭迟早要面对的现实课题。继承的本质,是爱的延续,也是责任的交接,无论是通过遗嘱提前规划,还是依法按序分配,核心都在于尊重逝者意愿、维护家庭和谐,别让财产成为亲情的裂痕,也别让无知酿成遗憾。懂继承,不仅是懂法律,更是懂生活,从今天起,多一份了解,少一份纷争。
什么是继承?——你真的了解这份身后事的法律深意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