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药?你吃的药,真的安全吗?
生病了,去药店买药,包装看着挺正规,吃了却没效果,甚至症状还加重了?或者在网上看到“特效药”“祖传秘方”,价格便宜、见效飞快,心动下单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时候,你可能已经不小心踩进了“假药”的坑。
到底什么是假药?它只是“不好用的药”吗?还是背后藏着更严重的法律和健康风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把“假药”这件事掰开揉碎,说个明白。
法律意义上的“假药”到底指什么?
很多人以为,只要药没效果,就是假药,其实不然。在法律上,“假药”有明确的定义和判定标准,不是靠感觉,而是看成分、来源、审批流程是否合规。
根据我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有以下几种情况的药品,直接被认定为假药:
- 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
- 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
- 变质的药品;
- 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瓶号称“降血糖”的保健品,结果里面偷偷加了西药“二甲双胍”,但包装上没写,这就算“以非药品冒充药品”,属于典型的假药。
再比如,有人打着“纯天然中药”的旗号卖药,实际上根本没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连药品批准文号都没有,这种也属于假药范畴。
假药的“套路”有多深?
假药不是简单的“劣质产品”,它背后往往是一条黑色产业链,常见的套路包括:
- “挂羊头卖狗肉”:包装是A药,里面是B药,甚至根本就是淀粉、面粉压片;
- “三无产品”冒充进口药:没有生产批号、没有厂家信息、没有质检报告,却号称“德国原装”“美国直邮”;
- 夸大疗效,制造焦虑:宣称“三天根治糖尿病”“一疗程告别高血压”,利用患者急于求医的心理行骗;
- 盗用正规药名:仿冒知名药品的包装和名称,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正品。
更可怕的是,有些假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含有有毒成分,比如非法添加激素、镇静剂、甚至重金属,短期可能“见效快”,长期服用却会严重损伤肝肾,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假药屡禁不止?
原因很复杂,正规药品研发周期长、成本高,而假药制作成本极低,利润空间巨大;部分消费者贪图便宜、缺乏药品常识,给了假药可乘之机。
尤其是现在电商平台、社交软件上,一些“网红药”“代购神药”打着“海外购”“小众药”的旗号,绕过监管,直接卖给消费者,风险极高。
更讽刺的是,有些假药甚至能“以假乱真”——包装精美、扫码还能查到“信息”,但实际上,那个二维码是伪造的,查询系统也是假的。
普通人怎么识别假药?
虽然普通人不是药检专家,但掌握几个关键点,能大大降低踩坑风险:
✅看批准文号:正规药品包装上一定有“国药准字”+字母+数字(如国药准字H20200001),没有的极可能是假药。
✅查药品信息: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输入批准文号,查证药品是否真实存在。
✅不轻信“神效”宣传:凡是有“根治”“永不复发”“无效退款”等夸张用语的,基本可以判定为虚假宣传。
✅购买渠道要正规:尽量在医院、正规药店或官方授权平台购买,别贪图便宜从微商、代购手里买“来路不明”的药。
建议参考:保护自己,从“知药”开始
药品不是普通商品,它直接关系到你的生命健康,面对疾病,我们当然希望尽快康复,但绝不能病急乱投医,建议大家:
- 平时多了解基本的药品知识,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要对常用药有基本认知;
- 遇到“特效药”“秘方药”时,先冷静,多问问医生,别被营销话术牵着走;
- 发现疑似假药,及时向药监部门举报(拨打12315或登录国家药监局官网投诉),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守护公共安全。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一)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
(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
(三)变质的药品;
(四)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
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什么是假药”?它不只是“没用的药”,而是可能夺走你健康的“隐形杀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擦亮眼睛,不被虚假宣传蒙蔽,不为便宜付出健康代价。真药不怕查,假药不敢验,买药之前多问一句、多查一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生命只有一次,别让一颗“假药”,毁掉你所有的希望。
什么是假药?你吃的药,真的安全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