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安全?你以为的安全,真的安全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深夜回家,看到楼道灯亮着,心里一暖,觉得“这下安全了”;把密码锁输完,门“咔哒”一声关上,长舒一口气,心想“终于安全了”;孩子放学准时到家,你说“人回来了,就安全了”。
可你知道吗?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安全”,其实只是表象。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状态,一种权利,更是一种法律保障下的底线。
什么叫安全?
从法律角度看,安全,是指个体在人身、财产、心理、社会关系等层面,不受非法侵害、威胁或危险的状态,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权利体现,你走在街上不被抢劫,是人身安全;你的存款不被非法盗刷,是财产安全;你在职场不被言语侮辱,是人格尊严安全;你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是信息安全。
但现实是,我们对“安全”的理解,常常被情绪和错觉绑架。
有人觉得住高档小区就安全,结果物业失职,监控形同虚设;
有人觉得签了合同就安全,结果条款埋雷,维权无门;
还有人觉得“熟人社会”最安全,却在信任中遭遇诈骗、背叛。
真正的安全,建立在法律意识、风险预判和权利主张之上。
它不是被动等待保护,而是主动构建防线。
租房时仔细审查合同条款,是安全;
遇到职场霸凌及时留存证据,是安全;
网购时关注隐私协议,是安全;
甚至,教会孩子识别陌生人话术,也是安全。
更进一步说,安全是一种社会契约。
国家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来维护公共安全;企业通过合规运营保障消费者安全;个人则通过守法与维权守护自身安全,当一个人走在街上不怕被抢,是因为有《刑法》在背后震慑;当患者能放心接受治疗,是因为《民法典》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
可问题来了——
如果法律明明存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安全”事件发生?
答案是:法律不自动生效,权利需要主动主张。
很多人出了事才想起找律师,被骗了才去报警,受伤了才想到取证,可那时,黄金维权期早已错过。
什么叫安全?
它不是“没出事”就叫安全,而是“即使出事,也有能力应对”的底气。
是你知道自己的权利边界,清楚风险所在,懂得如何预防,更明白如何维权。
✅ 建议参考:如何真正拥有“安全感”?
- 增强法律常识:定期了解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
- 养成证据意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录音录像,关键时刻都是“护身符”。
- 别怕“较真”:签合同前多问一句,遇到不合理多争一分,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自我保护。
- 善用法律工具:咨询律师、申请公证、做财产公证或意定监护,都是提升安全等级的有效手段。
- 教育下一代“安全思维”:让孩子从小明白,安全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知识和规则。
📚 相关法条参考(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什么叫安全”?
它不只是灯光明亮的楼道,也不只是锁好的门。
安全,是法律为你划出的红线,是权利赋予你的底气,是当你遭遇不公时,能挺直腰杆说“我要维权”的勇气。
我们无法杜绝所有风险,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难被伤害”。
从今天起,别再把安全当成一种侥幸,而要把它当成一种能力去培养。
因为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你为自己争取的权利。
你越懂法,就越安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