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少一个肾是几级残疾(工伤摘掉一个肾能鉴定几级工伤)_重复
构成伤残等级的工伤的赔偿项目、赔偿计算
(较严重工伤,对工作能力有一定影响)
首先这里强调一下,是否构成伤残等级必须经过工伤鉴定程序,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现在互联网发达了,还可以查一些残疾等级标准。医疗结束或医疗期限届满后,可以初步估计是否可以达到伤残等级。
工伤认定程序为:1、申请工伤认定;2、医疗结束或者医疗期限届满后;3、伤残等级由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仅限当地县级)
本案可索赔的赔偿为:上条所述的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贴、交通费、食宿费、停工工资。(康复费、辅助器具费),另加一次性伤残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贴、伤残津贴等。
不同级别有不同的补偿项目。
我们来一一看看
第一大类:一级至四级伤残,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因工伤伤害太严重了,你已工作不了,只能休息),可以要求以下赔偿
1.一次性伤残补助
一级伤残,27个月工资为:27X个人工资;
二级伤残,25个月工资为:25X个人工资;
对于三级伤残,23个月的个人工资为:23X个人工资;
四级残疾,21个月的工资为:21X个人工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公司没有为你办理工伤保险,这笔补贴将由公司支付。如果有的话,保险公司会给予赔偿。它将一次性支付给您。另外,我的工资应该这样计算,按照你受伤或患职业病前12个月的平均月工资计算;如果您的工资较高,比当地员工平均工资高3倍,则最高工资将是当地员工平均工资的3倍。如果您的工资低于当地员工平均工资的60%,则按照当地员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2.伤残津贴
对于一级残疾,是我工资的90%:我工资的0.9倍;
对于二级残疾,是我工资的85%:我工资的0.85X;
对于三级残疾,是我工资的80%:我工资的0.8倍;
四级伤残津贴为个人工资的75%:个人工资的0.75倍。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津贴是按月发放给你的,你每个月都可以领取。同样,如果有保险,保险就会赔付。如果没有保险,公司会赔付。如果您的工资较低,且计算出的实际伤残津贴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则您需要补足差额,至少领取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达到退休年龄并申请退休的,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待遇不低于伤残津贴。
第二大类:五至六级伤残,可以要求以下赔偿:
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保险一次性赔付,没有保险公司一次性赔付)
五级伤残为:18X个人工资;
六级伤残为:16X个人工资。
2、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的计算标准相同(第一类补偿由保险一次性支付给您,没有保险则公司向您支付)一次性支付;第二种补偿由公司一次性支付给您)
具体标准由省政府规定。例如,在福建,按照最近公布的当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年龄的差值,以及协调地区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时。计算:
例如:您2018年因工受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7岁,您辞职解除劳动关系时年龄为46.7岁,2017年当地员工平均月工资为5000元,那么先计算76.7-46.7=30岁,那么就是30年了。
五级残疾的,每满一年按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0.7个月支付;30X0.7X5000=10.5万元。
六级残疾的,每满一年按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0.6个月支付。30X0.6X5000=9万元。
5至6级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不足15个月的,按15个月发放;至少可以一次性领取当地职工上一年度平均月工资15倍的工资。
对因工受伤、患职业病的职工,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费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提高30%。
3.伤残津贴
5级伤残:0.7倍个人工资;
6级残疾:0.6倍个人工资。
还应该注意的是,这项津贴是由雇主支付并按月发放给您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需要注意的要点是:1、伤残津贴和第二项“两金”不能同时申请。如果您想继续在公司工作,您也许可以获得伤残福利;如果你不想再工作想辞职,或许可以“两付”走人。
2.伤残津贴是指如果您仍想继续在公司工作,而用人单位无法为您安排合适的工作,则每月向您发放伤残津贴;如果有合适的职位,每月将给予伤残津贴。只要你的工资足够,就不需要给你伤残津贴。
3.如果您因工伤而不想再在您的公司工作并辞职,您可以解雇您的公司,辞职并终止劳动关系。此时,您的雇主将为您提供一次性残疾就业补贴。保险将为您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福利。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控制一下长度,避免长时间看手机造成眼睛不适。接下来小编会再写一篇文章来谈谈7至10级伤残的赔偿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文章很辛苦,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关注和阅读。您的支持是编辑最大的收获和动力。
如果您阅读了文章,发现任何问题,或者遇到任何法律问题等,欢迎您发表评论。
最后,如果遇到矛盾纠纷或者法律问题,也可以私信小编咨询。小编会尽力将自己所学到的分享给大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