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规定哪些情形是裁员
在如今的职场环境中,了解中关于裁员的规定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策略,更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切身权益。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劳动规定的裁员情形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以下情形企业可以进行裁员:
1. 依照规定进行重整的。当企业面临破产重整的困境时,为了调整经营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可能会采取裁员措施。
2. 发生严重困难的。比如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价格大幅上涨等导致企业经营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选择裁员。
3.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需要对人员结构进行调整。
4. 其他因劳动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例如,政策法规的重大调整、等不可抗力因素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二、裁员的程序和限制
企业裁员并非随意进行,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受到相关限制:
1. 提前通知。企业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
2. 优先留用人员。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的老人或者未的。
3. 禁止裁员的情形。裁减人员时,有一些人员是禁止裁减的,如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期内的;女职工在、产期、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年龄不足五年的。
三、裁员后的经济补偿
被裁减的员工,有权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1. 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 月工资的计算标准。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3. 工资的范围。包括或者以及、津贴和补贴等性收入。
总之,劳动合同法对于裁员情形的规定,旨在平衡企业的经营需求和劳动者的。企业应当依法合规进行裁员操作,劳动者也应当了解自身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免费问,获取更专业的帮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