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网贷逾期成心病?国家出手后,借款人能松口气吗?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无数人陷入"收入断流,债务续命"的困境,据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全国网贷逾期率同比激增38%,数以百万计的借款人面临征信危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保卫战中,国家通过"政策纾困+法律保护"双轨并行,为特殊时期的债务纠纷划定了人性化处理路径。
政策层面,银保监会等五部门早在2020年就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明确提出"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应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这一纸公文,为网贷平台与借款人搭建了协商缓冲带,实践中,多数持牌金融机构推出3-6个月的本息延期政策,部分平台甚至主动减免疫情期间产生的罚息。
但政策善意如何落地?法律层面给出更精准的答案,根据《民法典》第180条"不可抗力"条款,因疫情防控措施直接导致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可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多地法院已形成裁判共识:对确因隔离治疗、封控管理导致收入中断的借款人,网贷机构不得简单按合同约定主张全额违约金,去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法官就援引"情势变更原则",将借款人应承担的罚息从合同约定的日0.1%降至0.05%。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保护借款人的同时,也划定了政策红线的"三个绝不":绝不纵容恶意逃废债行为,绝不支持虚构疫情影响的欺诈行为,绝不允许突破年利率36%的法定高利贷红线,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某借款人伪造隔离证明逃避还款,最终被法院判决全额偿还本息并承担诉讼费用,这给企图钻政策空子的人群敲响了警钟。
对于网贷平台,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样明确:严禁暴力催收、严禁泄露借款人隐私、严禁擅自修改电子合同条款,去年某头部网贷平台因疫情期间违规使用AI语音机器人进行"轰炸式催收",被工信部开出230万元罚单,这正是国家维护金融秩序的决心体现。
律师建议:
- 主动协商要趁早:保留隔离证明、收入减少证明等材料,在逾期发生前主动联系平台备案
- 录音录像留证据:所有协商过程建议通过官方APP留痕,电话沟通可告知"正在录音"
- 警惕"债务优化"陷阱:市面上所谓"疫情债务重组"服务多涉嫌非法,谨防二次受骗
- 定期查询征信报告: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每年可免费查询2次个人信用记录
相关法条:
- 《民法典》第180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 《民法典》第533条:合同成立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可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
-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5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取得个人单独同意
疫情这面"照妖镜",既照出了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担当,也考验着每个公民的诚信底线。国家政策不是"免债金牌",而是"缓冲气垫"——它保护的是暂时跌倒的诚信者,惩戒的是伺机作乱的投机客,面对债务压力,与其在焦虑中"以贷养贷",不如把握政策窗口期主动破局,毕竟,寒冬终将过去,信用记录才是伴随终身的"经济身份证"。
(全文完)
疫情三年网贷逾期成心病?国家出手后,借款人能松口气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