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新规出台,欠款人真的能松口气吗?
关于信用卡逾期的国家新规定引发热议,不少网友疑惑:“新规是给逾期用户‘开绿灯’,还是让银行更有底气追债?”此次调整既是对持卡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对金融秩序的规范,下面从政策变化、应对策略和法律依据三个角度,为您深度解析。
新规核心变化:减轻压力≠逃避责任
根据2023年最新发布的《关于信用卡业务规范的通知》,信用卡逾期规则主要呈现以下调整:
1、违约金取代滞纳金:以往按“利滚利”计算的滞纳金被取消,改为一次性收取未还金额5%的违约金,且不再复利计算;
2、利率上限明确:逾期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此前部分银行高达36%),超出的利息可申请减免;
3、催收行为规范化:严禁暴力催收、骚扰无关人员,银行需通过合法途径追讨债务;
4、征信影响延长但可修复:逾期记录保留期从2年延长至5年,但若结清欠款后保持良好信用,可申请缩短影响时间。
这些变化释放了明确信号:国家既要减轻负债者的短期压力,又强调“守信履约”的底线,持卡人需警惕“钻空子”心态,避免因小失大。
逾期后如何应对?三步策略降低风险
若已出现信用卡逾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主动协商,避免失联:立即联系银行说明困难原因,申请分期或延期还款,部分银行对主动沟通的用户提供利率优惠;
2、优先偿还本金:根据新规,还款金额默认优先抵扣本金而非利息,可减少长期负债压力;
3、保留证据,反制违规催收:若遭遇威胁、泄露隐私等行为,保存录音、短信等证据,向银保监会或公安机关举报。
**相关法条依据
1、《民法典》第680条:明确“禁止高利放贷”,为逾期利率设限;
2、《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持卡人可与银行达成个性化分期协议,最长可分5年偿还;
3、《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规范催收机构行为,禁止滥用用户信息。
信用卡逾期新规的出台,本质是平衡金融风险与用户权益,对持卡人而言,短期压力虽减轻,但长期信用价值更需重视。“救急不救穷”仍是核心原则,建议合理规划消费,避免过度依赖信贷。
信用卡是工具,不是“提款机”,用好新规的缓冲期,及时止损、修复信用,才能真正避免陷入债务泥潭。
信用卡逾期新规出台,欠款人真的能松口气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