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诈骗可以立案吗
一、劳动合同诈骗可以立案吗
劳动合同诈骗是否可以立案,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若行为符合的立案标准,则可立案。
根据相关法律,诈骗罪立案标准一般为达到一定的数额。通常,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在劳动合同场景下,若一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另一方财物达到上述数额标准,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立案。
例如,求职者虚构学历、工作经历等重要信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骗取薪资且数额达到立案标准;或者用人单位以虚假招聘为由,收取求职者各种费用后失联等情况,都可能构成劳动合同诈骗。若遭受此类情况,受害者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合同文本、沟通记录、转账凭证等,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依法审查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二、劳动合同怎么认定无效
劳动合同认定无效主要依据以下情形:
第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比如,劳动者虚构学历入职,用人单位受欺诈与之签订合同;或者用人单位以威胁劳动者人身安全等方式强迫劳动者签订不利于自己的合同条款。
第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例如,合同约定用人单位无需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此条款因排除劳动者享受的法定权利,属于无效条款。
第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像一些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严重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或者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标准等,均因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而无效。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机构或者人民确认。一旦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三、劳动合同造假可以报警吗
劳动合同造假是否报警需视具体情形。若造假行为涉及刑事犯罪,比如通过伪造劳动合同进行诈骗,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这种情况可以报警。公安机关有权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行为进行立案侦查,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受害者权益。
如果仅是在劳动纠纷中,一方为了自身利益伪造劳动合同以影响案件走向,这主要属于范畴。这种情况下,可先通过或途径解决。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会对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判断,对伪造证据的一方可依法予以训诫、罚款、拘留等处罚;构成犯罪的,也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报警是当事人的权利,即便初步判断可能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也可报警。警方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介入,若不构成刑事犯罪,也会告知当事人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总之,要综合考虑造假行为的性质、危害后果等因素来决定是否选择报警。
以上是关于劳动合同诈骗可以立案吗的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