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催收新规出台!第一条规定到底说了啥?
"听说互联网逾期债务催收有了新规定?第一条到底管什么?"最近不少网友在讨论这个话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催收行业也迎来了规范化发展的关键节点,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最新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一条规定,犹如一记重锤,为整个行业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
根据第一条规定:"从业机构不得以暴力、胁迫、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债务。" 短短34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行业变革信号,这条看似简单的禁令,实际上构建起三层防护网:禁止肢体暴力、禁止语言暴力、禁止精神暴力,比如某平台催收员连续72小时拨打债务人亲友电话的行为,现在被明确界定为"骚扰式催收",将面临行业自律惩戒。
这个规定的出台绝非偶然,据统计,2022年涉及暴力催收的投诉量同比激增45%,其中夜间催收、虚假律师函、P图威胁等新型软暴力占比达68%。新规首次将"精神施压"纳入监管范畴,明确禁止在非催收时段(晚22点至早8点)联系债务人,不得向无关第三方透露债务信息,更严禁伪造公权力机关文件施压。
值得关注的是,公约创新性地引入"催收冷静期"概念,要求催收方在首次联系时必须完整告知债务人享有的7项权利,包括申诉渠道、协商还款途径等,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坦言:"现在每次通话都要同步录音,催收话术必须经过合规审查,就像戴着镣铐跳舞。"
建议参考:
遇到违规催收时,建议立即采取"三步维权法":1)保存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证据;2)通过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https://jubao.nifa.org.cn)在线举报;3)向当地银保监局提交书面投诉,某案例显示,借款人因催收方泄露其病历资料,最终获赔精神损失费3万元。
相关法条: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刑法》第293条:催收非法债务罪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68条:催收不得涉及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
这条看似简单的"第一条规定",实则是构建行业新秩序的基石。 它不仅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对合规机构的变相扶持,未来催收行业将加速分化,那些依赖灰色手段的机构注定淘汰,而真正具备法律素养、掌握合规催收技巧的专业团队将迎来发展机遇,在这场规范与乱象的博弈中,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催收新规出台!第一条规定到底说了啥?,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