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公司拖欠工资,我实在气不过,在朋友圈吐槽了几句,结果公司说要告我侵犯名誉权,难道讨薪连发朋友圈的权利都没有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暗藏法律玄机,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扒一扒“朋友圈讨薪”的法律边界。
一、朋友圈吐槽是否违法?关键看这两点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公司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拖欠工资本身已涉嫌违法,但员工能否通过朋友圈曝光此事?这里需分情况讨论:
1、陈述客观事实:不违法
若内容仅为“公司已拖欠三个月工资,多次沟通未果”,且附有工资条、聊天记录等证据,本质是行使公民监督权,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真实、客观的陈述不构成名誉侵权。
2、情绪化表达或虚构情节:可能违法
比如使用“黑心老板卷款跑路”“全员讨薪”等未经核实的表述,或配发带有侮辱性的表情包,可能被认定为诽谤或侮辱,需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二、真实案例:法院这样判决
2022年杭州某劳动争议案中,员工张某因公司拖欠工资,在朋友圈发布“XX公司恶意欠薪,老板开豪车却拒发工资”并附工资转账截图,法院最终认定:张某言论基于事实且未恶意夸大,公司诉求被驳回。
但同年深圳一案例中,李某因虚构“老板包养小三转移资产”被起诉,最终被判赔偿5000元精神损失费,可见,法律天平永远偏向“真实”一方。
**三、律师建议:三步走安全维权
1、先协商后行动
留存工资条、考勤记录等证据,通过邮件或书面形式催告公司(参考《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
2、合法渠道优先
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投诉电话12333)或申请劳动仲裁,成功率高达90%以上(2023年人社部数据)。
3、朋友圈谨慎发声
若需公开,务必做到“三不”:不虚构、不辱骂、不泄露商业秘密,建议采用“公司名称+欠薪事实+维权进度”的标准化表述。
**相关法条索引
-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九条: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公司拖欠工资是违法行为,但朋友圈维权需“戴着镣铐跳舞”,记住两个原则:用事实说话,用法律开路,与其在情绪宣泄中陷入被动,不如收集证据主动出击——劳动仲裁不收费、流程快,还能让公司付出“50%-100%赔偿金”的代价(《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你的工资,法律替你撑腰;你的愤怒,请留给法律来宣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