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有啥法律规定
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在我国多部法律中有相关规定,主要涉及赔偿范围、责任认定、赔偿方式等方面,旨在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财产权益,明确侵权人的赔偿责任。
1.赔偿范围:财产损害的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现有财产的减少,比如因侵权行为导致的物品损坏、灭失等。间接损失是指可得利益的丧失,例如因车辆被损坏无法运营而造成的停运损失。

2.责任认定:一般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则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分担责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使行为人没有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也需承担责任,比如高度危险作业致人财产损害。
3.赔偿方式:主要有恢复原状和金钱赔偿两种。能够恢复原状的,应当优先恢复原状,如修复被损坏的物品。无法恢复原状的,则采用金钱赔偿,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赔偿金额。
4.赔偿主体:通常是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如果是因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存在替代责任,比如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财产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5.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