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属于破坏经济秩序吗
一、诈骗罪属于破坏经济秩序吗
诈骗罪不属于破坏经济秩序犯罪,而是侵犯财产犯罪。

破坏经济秩序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这类犯罪主要涉及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管理、市场秩序等方面,像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妨害对、企业的管理秩序罪等。
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核心在于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重点在于对他人财产权益的侵害,而非对经济秩序的直接破坏。虽然诈骗行为可能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一定影响,但它并不符合破坏经济秩序犯罪所强调的对国家经济管理活动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特征。我国刑法将诈骗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这一章,从立法归类上也明确了其属于侵犯财产犯罪的范畴。
二、诈骗罪与区别有哪些
诈骗罪与罪在多方面存在显著区别:
- 犯罪手段:诈骗罪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自愿”处分财产。例如,编造虚假项目吸引他人投资。而抢劫罪则是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使被害人不敢反抗、不能反抗,迫使其交出财物。比如持刀威胁被害人交出钱财。
- 被害人的意志自由:诈骗罪中,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自愿”交付财物,在行为当时有一定的意志自由,只是认识被欺骗。抢劫罪里,被害人的意志自由被严重限制,是在暴力或胁迫下被迫交出财物。
- 犯罪客体:诈骗罪主要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抢劫罪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危害更为严重。
- 定罪标准:诈骗罪的定罪主要依据诈骗的数额,达到一定数额标准才构成犯罪。抢劫罪不以抢劫财物的数额为定罪要件,只要实施了抢劫行为,一般就构成犯罪。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准确认定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诈骗罪中的数额较大是多少
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并非全国统一,而是由各省、自治区、高级人民、人民检察院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通常而言,司法解释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的范畴。比如某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能将数额较大的标准设定为接近一万元;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稍低的地区,可能以三千元作为数额较大的起点。
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认定诈骗罪数额较大,需依据犯罪行为发生地所执行的具体标准来判断。若涉及诈骗罪相关案件,应按照当地司法机关确定的数额标准,结合具体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处理。
以上是关于诈骗罪属于破坏经济秩序吗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