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到底要注意什么?这些坑你踩过几个?
攒了几年首付,终于下定决心要买房,结果一进售楼处,销售一张嘴就是“这户型稀缺”“明天就涨价”“再不买就没了”,搞得你心跳加速、头脑发烫,差点当场刷卡付定金?等冷静下来一琢磨,心里又开始打鼓:我是不是被忽悠了?买房到底要注意什么?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时冲动或信息不对称,在买房这件事上吃了大亏,有人签完合同才发现房子是“凶宅”,有人交了首付才发现开发商五证不全,还有人贷款批不下来,定金直接打了水漂……买房不是买菜,一锤子买卖的背后,藏着无数法律细节和潜在风险。
买房前,这几点你必须搞清楚!
查清开发商资质和项目五证是否齐全,这是底线!五证指的是《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尤其是最后这个“预售许可证”,没有它,房子根本不能合法销售,很多烂尾楼的根源,就是开发商在证照不全的情况下就开始卖房圈钱。
合同条款必须逐字细读,别被销售那句“都是标准合同,大家都这么签”给糊弄过去。重点看交房时间、产权年限、违约责任、面积差异处理方式、精装标准是否写明,有的合同写“装修标准按开发商最终交付为准”,这种模糊表述就是埋雷——你想要的大理石地板,最后可能变成廉价瓷砖。
第三,注意房屋产权性质和土地用途,是70年住宅?还是40年商住?产权年限直接影响你的贷款年限、水电收费标准,甚至孩子能不能上学,有些开发商把商住公寓包装成“宜居小户”,听起来很美,住进去才发现不能落户、不通燃气、物业费贵得离谱。
第四,实地考察和周边配套不可少,别光看样板间,那都是“美颜滤镜版”,要去看工地现场,看周边有没有高压线、垃圾站、殡仪馆之类的“隐形杀手”。学区房更要谨慎,别轻信口头承诺,必须核实教育局划片文件,我有个客户,花高价买了“名校旁”的房子,结果孩子上学时才发现根本不在招生范围内。
第五,资金安全是红线,定金、首付一定要打入监管账户,而不是销售个人账户或非备案账户,否则一旦出事,钱追不回来,房子也拿不到,记住一句话:“钱不进监管,风险自己扛。”
最后提醒一句:贷款预审别忽视,很多人以为签了合同银行就一定会放款,结果征信有问题或收入不达标,贷款被拒,定金直接作废,建议买房前先做个贷款预审,心里有底再签合同。
✅ 建议参考:
如果你是首次买房,建议做到“三不”:不冲动、不轻信、不省律师费,可以花几百块请专业律师帮你审合同,或者咨询靠谱的房产顾问。买房是人生大事,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远比事后打官司划算,保留好所有聊天记录、宣传资料、合同原件,这些都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五条: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明确房屋买卖的法律性质。《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六条:
“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不得进行商品房预售。”
——强调预售许可的强制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出卖人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与买受人订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应当认定无效。”
——无证销售的合同无效,可退房退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你有权要求开发商如实告知房屋信息。
买房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必须建立在清醒的认知和扎实的准备之上。别让一时的冲动,换来十年的后悔,从查五证、审合同、验产权,到核实配套、确认贷款,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你买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一份安稳的生活承诺,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避开一个大坑。
买房路上,理性是最大的护身符,法律是最后的底气,愿你一房安家,不负所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