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到底不能带什么?这些隐形雷区你踩过几个?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兴冲冲地收拾行李,信心满满地走进机场,结果在安检口被拦下,被告知“这个不能带”?那一刻,尴尬、焦急、委屈全涌上心头,更离谱的是,有时候你明明觉得“这东西很常见啊”,怎么就不让上飞机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飞机上到底不能带什么?不只是那些明令禁止的危险品,还有不少“看起来无害、实则踩雷”的日常用品,正在悄悄打乱你的出行节奏。
明令禁止类:这些绝对不能带!
易燃易爆物品
打火机、火柴、酒精含量高于70%的消毒液、喷雾罐(如发胶、摩丝)、烟花爆竹……这些一听名字就“火药味十足”的东西,是安检的头号通缉犯。哪怕你只带了一小瓶,也别心存侥幸,一旦被查出,轻则没收,重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锐器与钝器
菜刀、剪刀、水果刀、锤子、棍棒类——这些无论多小,都不能随身带上飞机,你可以选择托运,但必须妥善包装,避免伤人。特别提醒:瑞士军刀、多功能工具钳也在此列,别以为它“小巧”就能蒙混过关。
腐蚀性与毒性物质
强酸、强碱、农药、杀虫剂、汞(水银)温度计等,这些对飞机设备和乘客安全构成威胁的物品,一律禁止携带。
容易被忽略的“灰色地带”:你以为能带,其实不能!
自嗨锅、电饭煲这类自加热食品
很多人觉得“自热火锅多方便”,但你可能不知道,自热包中含有镁粉、铁粉等遇水放热的化学物质,属于危险品范畴,国内航班明确禁止携带自热类食品上机,无论是随身还是托运都不行。
大容量充电宝,超了就“凉”
充电宝可以带,但有严格限制:额定能量不得超过100Wh(瓦时),也就是大约27000mAh,超过100Wh但不超过160Wh的,需航空公司批准,且每人限带两块。三无产品、鼓包、破损的充电宝,一律禁止携带——别为了省几十块钱,耽误一整天行程。
酒精类饮品,带上飞机有讲究
机场免税店买的酒可以带上飞机,但前提是你在机场内购买并保留购物凭证。自己从家里带的酒,酒精度超过70%的禁止携带;24%到70%之间的,每人限带5升,且必须托运,别想着“藏在保温杯里蒙混过关”,X光机下无所遁形。
喷雾类物品,容量是关键
防晒喷雾、止汗喷雾、发胶……这些日常用品可以带,但单瓶容量不得超过100ml,且必须放入透明密封袋中,超过100ml的,哪怕只装了一半,也只能托运,很多人在这上面栽跟头,尤其是男生带的大瓶止汗露。
特殊人群注意:药品、婴儿用品也有讲究
液体药品
胰岛素、眼药水、口服液等液体药品可以随身携带,但需出示医生处方或医院证明,且总量合理,建议提前准备好英文翻译件,尤其是国际航班。
婴儿奶粉、辅食
可以带,但需在安检时主动申报,接受额外检查,液态辅食如米糊、果汁,同样适用100ml规则,超量需托运。
建议参考:出行前3步自查清单
为了避免在安检口“社死”,建议你出发前做这3件事:
- 列清单:对照航空公司官网的“禁带物品清单”逐项检查。
- 分装小瓶:将洗发水、乳液等分装成100ml以下的小瓶,放入透明密封袋。
- 贵重易碎品随身带:相机、笔记本、药品等,别托运,随身携带最安心。
不确定能不能带?宁可不带,也别冒险。一趟航班延误,代价远高于扔掉一瓶喷雾。
附:相关法条依据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民航旅客禁止随身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及《民航旅客限制随身携带或托运物品目录》:
- 《禁止携带物品目录》第三条:明确禁止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器具、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质等。
- 《限制携带物品目录》第五条:规定充电宝额定能量不得超过100Wh,随身携带液态物品单瓶不超过100ml,总量不超过1L。
-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航空公司有权对可疑物品进行检查,旅客应配合安检。
国际航班还需遵守国际民航组织(ICAO)及目的地国相关法规,如美国TSA、欧盟ECAC的规定。
飞机上不能带什么,不是凭感觉,而是有章可循。很多“我以为可以”的物品,恰恰是安检的高危雷区。安全无小事,规则不是摆设,与其在机场手忙脚乱,不如出发前花10分钟做一次行李“体检”。
旅行的意义在于抵达,而不是在安检口被拦下。搞清楚这些禁忌,不仅能省时省心,更是对全体乘客安全的尊重,下次打包前,记得回看这篇“避雷指南”,让你的旅程,从顺利过安检开始。
—— 愿你每一次起飞,都轻装上阵,平安抵达。 ✈️
飞机上到底不能带什么?这些隐形雷区你踩过几个?,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