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不能带什么?这些隐形雷区你真的清楚吗?
兴冲冲地收拾好行李,提前两小时赶到机场,结果在安检口被拦下,被告知某样东西不能带上飞机?那一刻,尴尬、焦急、甚至有点委屈——“这不就是个充电宝吗?别人不都带着?”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坐飞机不能带什么?不是简单罗列清单,而是从法律、安全、实操三个维度,帮你把那些“你以为能带,其实不能带”的东西彻底搞明白。
液体类:别让一瓶水毁了你的行程
液体、凝胶、喷雾类物品,是安检的“头号关注对象”。
你可能会说:“我带的是矿泉水,又不是炸弹。”但规定就是规定:单瓶容量超过100毫升的液体,一律不能随身携带上飞机,这包括香水、乳液、牙膏、洗发水,甚至是开封的酸奶。
关键点来了:你可以把这些东西放进托运行李,但如果你非要随身带,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 每件液体不超过100毫升;
- 所有液体装进一个透明、可密封的1升容量塑料袋中,且每人限带一袋。
曾经有位乘客,带了6瓶50毫升的香水,觉得“每瓶都没超”,结果因为没装进统一袋子里被拦下。细节决定成败,别在小问题上栽跟头。
充电宝和锂电池:能量越大,风险越高
现在谁不带个充电宝?但你知道吗?充电宝只能随身携带,严禁托运,为什么?因为锂电池在货舱内一旦短路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更关键的是:额定能量超过160Wh(瓦时)的充电宝,连带上飞机都不行,普通手机充电宝一般在30-100Wh之间,是安全的,但如果你带的是那种“巨型充电宝”,比如给笔记本供电的那种,就得特别留意。
记住这个公式:Wh = mAh × V ÷ 1000,比如一个20000mAh、3.7V的充电宝,能量是74Wh,完全OK,但如果标着“160Wh以上”,那不好意思,机场安检会直接没收。
刀具和尖锐物品:哪怕是一把小剪刀也不行
很多人觉得:“我带把指甲剪怎么了?又不是菜刀。”但规定很明确:任何刀具,无论大小,都不能随身携带上飞机,包括美工刀、水果刀、瑞士军刀、甚至某些带金属尖头的化妆刷。
例外情况:你可以把它们放进托运行李,但如果你是转机国际航班,尤其是去欧美国家,建议干脆别带,避免在中转时被查。
曾经有位乘客,带了一把折叠伞,结果伞尖被判定为“尖锐物品”,当场被扣。安检标准有时比你想象的更严格。
易燃易爆品:别拿安全开玩笑
这个类别最危险,也最容易被忽视。
打火机、火柴、喷雾杀虫剂、酒精含量超过70%的消毒液、油漆、汽油、烟花爆竹……这些统统不能带上飞机,也不能托运。
特别提醒:疫情期间很多人带高浓度酒精湿巾或喷雾,但酒精含量超过70%的消毒品属于危险品,机场会直接没收,建议选择75%以下的酒精湿巾,或者用免洗洗手液替代。
特殊物品:宠物、药品、贵重物品的“灰色地带”
- 宠物:不能随身带,必须办理托运或货运,且需提前申报、提供检疫证明。
- 药品:可以带,但液体药品需提供医院证明或处方,尤其是注射类药物。
- 贵重物品:现金、珠宝、电子设备等,建议随身携带,托运有丢失风险,且航空公司赔偿有限。
建议参考:出行前30分钟,做一次“行李复盘”
别等到安检口才手忙脚乱,出发前,花30分钟做一次“行李复盘”:
- 检查液体是否超量;
- 充电宝是否超标;
- 是否有刀具或尖锐物混入随身包;
- 易燃品是否误装;
- 药品是否准备证明。
提前准备,胜过临时补救,你省下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旅途的好心情。
相关法条参考(依据中国民航局规定):
- 《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第三十一条:旅客不得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民航禁止运输物品。
- 《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锂电池、易燃液体、爆炸物等属于限制或禁止运输物品。
- 《国际民航组织(ICAO)危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对液体、锂电池、气溶胶等有明确容量和包装要求。
坐飞机不能带什么?看似是个常识问题,实则藏着无数细节陷阱。
不是所有“日常用品”都能上飞机,也不是所有“小东西”都无关紧要,安检的每一条规定,背后都是血的教训和严密的风险评估。
下次出行前,请把“我能带什么”换成“我不能带什么”。
安全无小事,合规才是最大的自由。
愿你每一次起飞,都从容不迫;每一次降落,都平安喜乐。✈️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