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飞机不能带什么东西?这些隐形雷区你踩过吗?
辛辛苦苦打包行李,兴冲冲赶到机场,结果安检时被告知“这个不能带”?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尴尬、无奈,甚至有点委屈。坐飞机不能带什么东西,远不止“刀具、打火机”这么简单,很多看似无害的日常用品,一不留神就成了登机路上的“拦路虎”。
咱们就来一次彻底“大扫除”,把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又明确禁止携带上飞机的物品,掰开揉碎讲清楚,别再让无知毁掉你的好心情!
液体类:小瓶装≠随便带
很多人以为,只要把液体分装进小瓶,不超过100ml就万事大吉。但关键在于“是否密封”和“是否放入透明袋中”,机场安检对液体类物品有“三必须”原则:
- 单瓶容量≤100ml
- 所有液体必须统一放入一个可重复封口的透明塑料袋(容量不超过1升)
- 每位旅客仅限携带一个透明袋
像乳液、喷雾、牙膏、漱口水、甚至湿巾里的液体含量过高,都可能被拦下。特别提醒:婴儿奶粉、药品等特殊物品可豁免,但需提前申报并接受检查。
充电宝与锂电池:能量越高,风险越大
手机没电谁不慌?于是很多人随身带好几个充电宝,但你知道吗?充电宝只能随身携带,严禁托运!因为锂电池在货舱受压或高温环境下,极易引发自燃甚至爆炸。
更关键的是容量限制:
- 额定能量≤100Wh:可携带,无需申报
- 100Wh~160Wh:需经航空公司批准,每人限带2块
- 超过160Wh:一律禁止携带
举个例子:常见20000mAh的充电宝,电压3.7V,换算后约74Wh,属于安全范围,但如果你带的是“超大容量户外电源”,那很可能直接被拒。
自热食品:方便一时,隐患无穷
自热火锅、自热米饭,出差旅行的“救星”?在飞机上,它们是绝对的“危险分子”,因为自热包遇水会产生大量蒸汽和热量,可能触发烟雾报警,甚至引发客舱恐慌。
民航局明文规定:禁止携带含有“自热包”或“发热装置”的食品登机,哪怕你没打算在飞机上吃,只要包里有,安检时就可能被没收。
尖锐物品:不只是刀,还有这些!
提到禁带物品,大家第一反应是刀具,没错,菜刀、水果刀、剪刀(刀刃超过6厘米)都禁止随身携带,但可以托运。
可你还得注意这些“边缘选手”:
- 美工刀、雕刻刀:无论多小,一律禁止
- 指甲刀带锉刀:部分机场会查,建议托运
- 防狼喷雾、电击器:属于违禁品,无论随身还是托运都不可带
易燃易爆品:连“香味”都可能是陷阱
香水、发胶、摩丝、空气清新剂……这些日常用品,很多人都会随手塞进行李,但它们大多含有酒精或压缩气体,属于易燃物。
规定是:
- 酒精含量>70%:禁止携带
- ≤70%:单瓶≤100ml,总量≤1L,且需密封
- 喷雾类:压力容器总容量≤350ml
特别注意:网红“便携氧气瓶”“小钢瓶”也属于压缩气体,禁止携带,除非是医用氧气设备并提前申请。
食品类:不是所有“土特产”都能飞
很多人喜欢带家乡的腊肉、香肠、水果、海鲜……但这些未必能顺利登机。
- 肉类、蛋类、新鲜水果:国际航班通常禁止携带入境,国内航班虽可带,但需包装完好
- 含液体的酱料:如老干妈、辣椒油,超过100ml需托运
- 坚果类带壳的:没问题,但打开吃时注意别弄脏座位
最坑的是:榴莲、臭豆腐这类气味强烈的食物,虽然不违法,但可能被劝阻携带,毕竟……谁也不想坐你旁边。
✅ 建议参考:出行前3步自查法
- 列清单:出发前对照“禁带物品清单”逐项检查
- 分装打包:液体类统一放入透明袋,锂电池单独放置
- 提前申报:如有特殊物品(如药品、医疗设备),提前联系航司备案
记住一句话:不确定能不能带?宁可托运,别赌安检。
📚 相关法条依据(节选)
《中国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第三十条:
禁止旅客随身携带或托运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品。《民航旅客禁止随身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
明确列出打火机、火柴、酒精饮料(>70%)、自热食品、强磁化物、锂电池(>160Wh)等为禁带物品。《公共航空运输企业航空安全保卫规定》:
旅客携带物品应接受安全检查,对可疑物品有权开箱查验。
坐飞机不能带什么东西,不是靠“我觉得可以”来判断的,每一条规定背后,都是无数安全案例的总结,我们追求便利,但绝不能以安全为代价。
下次打包行李时,不妨多花5分钟,对照这份“避坑指南”。少带一件违禁品,就多一份安心,旅途的意义,不在于带了多少东西,而在于平安抵达时,脸上那抹轻松的笑。
✈️ 安全飞行,从“我知道不能带什么”开始。
坐飞机不能带什么东西?这些隐形雷区你踩过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