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到底是个啥?听我给你掰扯清楚!
朋友借钱时信誓旦旦,说“下个月一定还”,结果一年过去了,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人影都见不着?这时候,你可能会听别人说一句:“这人就是个老赖!”
那么问题来了——老赖什么意思?这个词听起来挺耳熟,但到底是不是法律术语?它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法律后果?咱们就来好好唠一唠。
“老赖”不是外号,是法律上的“黑名单”
先说结论:“老赖”并不是法律上的正式称呼,它其实是民间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俗称。
啥叫“失信被执行人”?简单说,就是法院已经判了他得还钱或者履行义务,但他明明有这个能力,却偏偏赖着不干,法院也没法强制执行到位,于是就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举个例子:
张三借了李四10万块,法院判了张三必须还,可张三银行卡里明明有钱,却偷偷转走,开着豪车四处旅游,就是不还钱,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赖”,法院就会把他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老赖”。
当了“老赖”,日子可不好过
你以为“老赖”只是欠钱不还?那你就太天真了。一旦被法院正式列入失信名单,生活将处处受限,寸步难行。
- 坐不了高铁、飞机,连动车一等座都不行;
- 子女上不了高收费私立学校;
- 不能贷款、不能办信用卡;
- 不能担任公司高管;
- 名字会被公开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谁都能查到;
- 严重的话,还可能被司法拘留,甚至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坐牢!
说白了,“老赖”不是“躲得起”,而是“代价大到你承受不起”。
不是所有欠钱的都是“老赖”
这里要划重点了:不是所有欠钱不还的人都叫“老赖”!
关键区别在于——有没有“履行能力”。
有人真的失业了、生病了、破产了,实在没钱还,这种属于“执行不能”,法院也理解,不会轻易把他列入失信名单。
但如果你开着宝马、住着豪宅、天天朋友圈晒旅游,却说“我没钱”,那法院可不答应,这就是典型的“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
“老赖”的核心不是“欠钱”,而是“有能力还却故意不还”。
怎么对付“老赖”?教你几招实用的
如果你正被“老赖”困扰,别慌,法律给你撑腰:
- 及时起诉:别拖,越早立案,越早进入执行程序;
- 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对方转移资产;
- 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判决生效后,立刻申请;
- 举报财产线索:如果你知道对方有车、有房、有存款,一定要告诉法院;
- 申请将其列入失信名单:让“老赖”寸步难行。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你越主动,越有机会拿回属于你的钱。
✅ 建议参考:如何避免成为“老赖”或被“老赖”坑?
- 借钱前做好风险评估:别光看关系,要看对方的信用和还款能力;
- 一定要签书面借条,最好有见证人或担保;
- 保留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
- 如果对方逾期不还,尽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别拖成“死账”;
- 自己如果有债务,千万别耍小聪明,该还就还,否则后果严重。
📚 相关法条依据(真实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老赖什么意思”?它不是一句调侃,而是一道法律红线。
它代表的是对司法权威的挑战,是对诚信社会的破坏。
中国的信用体系越来越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已经不是口号,而是现实。
无论是借钱的人,还是出借的人,都要敬畏法律、守住底线。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逃避责任,终将自食其果。
别等到上了“老赖名单”才后悔——那时候,丢的不只是钱,更是尊严和自由。
老赖到底是个啥?听我给你掰扯清楚!,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身边有“老赖”吗?你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我们一起聊聊“信用”这回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