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是靠逾期挣钱的吗?这种模式到底安不安全?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借网贷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说是“救急良药”,有人却说“一入深坑难回头”,更有人悄悄问:网贷平台是不是根本不在乎你还钱,反而巴不得你逾期?这个问题听上去有点扎心,但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网贷是靠逾期挣钱的吗?这种模式到底安不安全?
先说结论:部分平台,确实“吃”逾期费。
你可能以为,网贷平台的利润主要来自利息,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很多平台真正的“利润大头”,藏在你逾期后的各种费用里:逾期罚息、催收费、服务管理费,甚至还有“展期费”——就是你还不上,申请延期,还得再交一笔钱,这些费用叠加起来,往往比本金还吓人。
举个例子,你借了5000元,月利率看起来才1%,好像不贵,但如果你第二个月没还上,平台开始收每天0.1%的罚息,再加上催收服务费200元,展期再交300元……一个月下来,实际成本可能翻倍都不止。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隐蔽的是,有些平台在合同里埋了“坑”,比如把综合年化利率(APR)控制在法律允许的24%以内,看似合规,但通过各种名目的服务费、手续费、会员费,变相拉高实际利率,等你发现时,早已被“合法外衣”套牢。
说“网贷靠逾期挣钱”虽然有点绝对,但某些平台确实把逾期当成盈利模式的一环。尤其是那些打着“7天免息”“秒批到账”旗号的小平台,风控松、门槛低,吸引的就是短期周转困难的人群,一旦你还不上,他们就靠后续的罚金和催收流程“回血”。
那这种模式安不安全?对借款人来说,风险极高。
信息泄露风险大,不少平台为了催收,会把你的通讯录、身份证信息甚至工作单位打包给第三方催收公司,半夜电话轰炸、朋友圈“晒账单”、单位领导被骚扰……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
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逾期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利滚利、费滚费,很多人从几千块借到几万块,最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法律保护有限,虽然国家有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但执行起来难度大,很多平台注册在偏远地区,打官司成本高、周期长,普通人维权难上加难。
那是不是所有网贷都不安全?也不是。
正规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旗下的网贷产品,比如微粒贷、京东金条、借呗等,虽然也有利息和罚息,但整体合规性强,利率透明,不会恶意诱导逾期。关键是要分清“正规军”和“野路子”。
✅ 建议参考:
- 借款前务必看清合同:重点看年化利率(APR)、逾期罚息标准、是否有隐形收费。
- 优先选择持牌机构:银保监会批准的消费金融公司或银行系产品更靠谱。
- 量力而借,绝不逾期:哪怕再难,也要优先安排还款,避免陷入“逾期—罚金—再借—再逾期”的死循环。
- 保留所有证据:合同、转账记录、催收录音,一旦遭遇暴力催收,这些都是维权利器。
- 遇到问题及时求助:可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或专业律师咨询,别一个人硬扛。
📚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的部分除外。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规范网络借贷行为,严禁平台通过暴力催收、虚假宣传等方式侵害消费者权益。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网贷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但它背后的商业模式,确实存在“靠逾期挣钱”的灰色地带。安全与否,关键看平台是否合规、利率是否透明、催收是否合法。别被“秒批”“低息”冲昏头脑,真正的成本,往往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借钱是手段,不是解药。理性消费、量入为出,才是避免掉进“网贷陷阱”的根本之道,如果你已经在逾期边缘挣扎,别拖延,现在就行动——协商还款、寻求帮助,永远比逃避来得更安全。
这世界从不缺借钱的人,缺的是清醒的人,愿你每一次点击“确认借款”前,都能多问一句:我真的需要吗?我还能还得起吗?
网贷是靠逾期挣钱的吗?这种模式到底安不安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