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真的是靠逾期挣钱的吗?看完知乎高赞回答我沉默了…
“网贷是靠逾期挣钱的嘛?”底下几百条回答,有借款人痛诉被催收逼到崩溃的,有业内人士匿名爆料平台“套路”的,还有法律博主理性拆解商业模式的,作为一个执业多年的金融法律从业者,我翻完这些回答,心里五味杂陈——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借贷问题,而是一场关于人性、监管和金融伦理的博弈。
先说结论:很多网贷平台,确实把逾期当成了盈利模式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盈利点”之一。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一些网贷广告打得特别“温柔”?“3分钟到账”“无需抵押”“利息低至0.03%”……可一旦你点进去,签了合同,才发现年化利率可能高达24%甚至36%,还藏着各种“服务费”“管理费”“保险费”,这些费用叠加起来,已经踩在了法律红线边缘。
但更狠的还在后头——他们不怕你还不上,反而怕你不逾期。
为什么?因为逾期后的“罚息+违约金+催收费用”才是真正的“利润放大器”,举个例子:你借1万,正常还月息1.5%,一年利息1800元,但如果你逾期3个月,平台可能按日收0.1%罚息,加上违约金、催收外包费,最后你可能要还1.5万甚至更多。这多出来的5000块,很大一部分就是平台设计好的“预期收益”。
我在知乎看到一个用户说:“我一开始以为自己是在借钱,后来才发现,自己是‘被设计’的猎物。”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很多平台从产品设计之初,就瞄准了那些收入不稳定、金融知识薄弱、应急需求强的群体。他们用极低的门槛吸引你进来,再用复杂的合同条款和高额的逾期成本把你“套牢”。
更可怕的是,有些平台甚至和第三方催收公司形成利益链条,逾期越多,催收业务越旺,分成越多,于是催收手段也越来越激进:爆通讯录、P图威胁、24小时电话轰炸……这些行为不仅违法,更在摧毁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心理防线。
回到问题本身:网贷是靠逾期挣钱的吗?
对一部分正规持牌机构来说,不是,它们靠利差和服务费盈利,风控严格,合规经营。
但对大量打着“金融科技”旗号的非持牌平台来说,逾期确实是他们商业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不是在做“贷款”,而是在做“风险套利”——用高通过率吸引用户,再用高逾期率收割利润。
📌 建议参考:如果你正在借网贷,或者已经陷入逾期,这几条请务必记住:
- 看清合同细节:不要只看“日息0.03%”,一定要算清年化利率(APR),超过LPR四倍(目前约14.8%)的部分,法律不支持。
- 保留所有证据:借款合同、还款记录、催收电话录音,都是维权的关键。
- 逾期别失联:失联只会让情况更糟,主动协商,争取分期或减免。
- 遭遇暴力催收,立刻报警:《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都明确禁止骚扰、侮辱、泄露隐私。
- 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利率透明,流程规范。
📚 相关法条参考:
-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四倍的部分除外。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规范网络借贷行为,打击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 小编总结:
网贷本身不是原罪,但当它变成“收割工具”,就该被警惕了。
在知乎的讨论里,我看到的不只是金钱纠纷,更是无数普通人面对金融陷阱时的无助与挣扎。真正健康的金融,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落井下石。
如果你正被网贷困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站在你这边,理性是你最强大的武器。别让一时的应急,变成一生的负担。
也愿监管之手越来越紧,让那些靠“逾期挣钱”的平台,无处藏身。
——这不该是一个靠知乎高赞回答才能看清的真相。
网贷真的是靠逾期挣钱的吗?看完知乎高赞回答我沉默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