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食品到底安不安全?你吃过的这些食物可能都被照过!
你有没有在超市买过一包看起来特别新鲜的香料,保质期却长达一年?或者买过一袋干干净净、连虫卵都看不见的脱水蔬菜?这些食品背后,可能藏着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技术——辐照食品。
别慌,这可不是科幻片里的“辐射变异食品”。什么是辐照食品?就是利用电离辐射(比如伽马射线、X射线或电子束)对食品进行处理,以达到杀菌、杀虫、抑制发芽或延长保鲜期的目的,听起来有点“高科技”,但其实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几十年了,全球有6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中国也在其中。
为什么食品要“被照射”?
咱们日常吃的很多食物,比如大米、坚果、香料、冷冻海鲜,特别容易滋生细菌、霉菌,或者被虫卵污染,传统的加热、冷藏或化学防腐虽然有效,但可能影响口感、营养,甚至带来化学残留,而辐照技术就像是给食品做一次“无接触消毒”——不升温、不加药,就能高效灭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类“厨房杀手”。
举个例子,你买的那包八角、桂皮,看似干燥,其实内部可能藏着看不见的螨虫或孢子,经过适度辐照后,这些微生物被“一键清除”,但香料的香气和成分基本不受影响,再比如,土豆、洋葱这类容易发芽的食材,辐照后能有效延缓发芽,减少浪费。
辐照食品到底安不安全?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很多人一听“辐射”就紧张,觉得这玩意儿是不是会致癌、致畸?其实完全不必恐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早就联合声明:经过合规剂量辐照的食品是安全的,不会产生放射性,也不会破坏营养结构。
关键在于“合规”二字,国家对辐照食品有严格的剂量标准和标识要求,我国规定辐照食品的吸收剂量一般不得超过10千戈瑞(kGy),而且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注“辐照食品”字样或使用国际通用的辐照标识(一个圆圈里有个波浪线的图案)。
哪些食品常见被辐照?
目前我国允许辐照的食品类别包括:
- 谷物、豆类(防虫)
- 干果、坚果(杀菌防霉)
- 脱水蔬菜、调味料(灭菌保鲜)
- 冷冻包装畜禽肉(延长保质期)
- 中药材(杀灭微生物)
你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吃”过辐照食品了。
建议参考:
如果你对辐照食品仍有顾虑,建议做到三点:一看标签、二选正规渠道、三理性对待,不要被“辐射”二字吓退,科学看待技术应用。真正该警惕的,是那些未标注、来源不明的加工食品,而不是合规辐照的合法产品,对于孕妇、婴幼儿等敏感人群,可优先选择非辐照的天然食材,但也不必过度排斥。
相关法条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和食品新原料实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制度,利用新技术生产食品,应当经过安全性评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辐照加工卫生规范》(GB 18524-2016)
明确规定了食品辐照的加工条件、剂量限制、标识要求及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辐照过程安全可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
要求经辐照处理的食品必须在标签上标明“辐照食品”或使用国际辐照标识。
小编总结:
什么是辐照食品?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项成熟的食品保鲜技术,在食品安全与保鲜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辐照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安全、更持久的食品选择。关键不在于“是否辐照”,而在于“是否合规、是否透明”,我们不必谈“辐”色变,但也要保持知情权和选择权。吃得明白,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
下次你在货架前犹豫时,不妨多看一眼标签——也许那个小小的“辐照标识”,正默默守护着你的餐桌健康。
辐照食品到底安不安全?你吃过的这些食物可能都被照过!,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